《由健康出發》醫生角色的轉變
今時今日,醫生和病人之間,已不單純是「治療」的關係。以腫瘤科醫生而言,除了給予治療上的意見,還必須關心病人心理上的憂慮,以及其他疑問、實際需要。
最常見是一些癌症謬誤。例如身體的酸鹼度和癌症的關係,是近年網上說完又說的,大致是說酸性體質易患癌,而多吃鹼性食物就可防癌,不少病人都問是否真的呢?其實,我們身體的酸鹼度,正常來說都是維持著輕微偏鹼性,因為7是最中和,而人體一般就大概介乎7.3至7.4,可能因為這樣,忽然就有了若體質偏酸就較易患癌的說法。但這說法暫時沒有任何根據,而身體的酸鹼度也不會因飲食而改變,只因為很多人這樣說,於是令其他人尤其癌症患者半信半疑。醫生在網絡年代的角色,也包括澄清這類網上的不實傳言。
此外,癌症病人可能有很多事情埋在心裡,沒有宣之於口,也可能有疑惑而不知道如何發問,需要醫生主動關心,希望勾起他心裡的疑問並嘗試解答。例如對於較常見的憂慮,醫生可主動問病人:「其實你會不會有XX方面的擔心呢?」
除了對於病人的心理必須多點關注,病人其他實際問題例如經濟上的考慮,也不能忽視。醫生在這方面可做的有很多,例如替病人寫轉介信到公立醫院繼續求診,便是其中一個功能,但當然在這樣做的時候,必須先向病人詳細講解各方面的利與弊,例如萬一排期太久會否影響病情等等。此外,抗癌藥物價格有高有低,醫生也可在選取時替病人作出協調,最重要的是病人有任何困難都應告知醫生,讓醫生綜合考慮。
在病人方面,不少腫瘤科病人都會向其他醫生尋求第二意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些病人不止尋求第二意見,當第二意見和第一意見不完全相同時,便會進一步尋求第三、第四意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病人自己愈來愈感到混亂,不知該聽哪一位醫生的意見。
大家要明白,醫學決定有時是很複雜的,同一病例未必每個醫生的治療方案都會百分百相同。我的意見是,病人最多尋求第二意見就好,不宜太多。而且與其向不同醫生問意見,不如不厭其詳的諮詢其中一個,可能效果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