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出發》:急性壓力症不容忽視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
每日的新聞,甚至我們身處的社會,總會有天災、意外的資訊,至於接觸這些資訊後情緒會否受影響,則因人而異。但的確,不時都會有人看了網上的天災、意外片段和圖片,還有繪影繪聲的貼文等之後出現情緒不安。而外國早已有研究指出,媒體及網絡平台傳播大型災難事件對大眾會有心理影響,嚴重的話更會出現急性壓力症(AS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媒體或網絡的資訊何謂「過分渲染」並沒有準則,但一般而言,人有自我保護機制,當看到有人受傷,就會聯想到自己受傷害,甚至產生可怕的想法。假如看罷一些份外血腥和災難性的片段,持續感到不安,更不能自控地恐慌,維持一個月以下的,一般都會視為「急性壓力症」,常見徵狀包括失眠,情感麻木,容易受驚,甚至對事情產生迴避,不想再看新聞。若不適當處理,長遠對患者的生活以至工作都會構成影響。
若懷疑患上「急性壓力症」,需要接受專業人士評估及治療,但不一定要服藥治療,可以先從心理治療角度出發。如果影響了日常生活,感到難以集中精神,醫生會視乎情況處方低劑量的安眠藥或鎮靜劑給患者短期服用,讓他們可以容易度過這段感到恐慌的日子。
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人士,會較易患上急性壓力症,但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不同的事,如何避免受相關資訊衝擊呢?通常我會給病人以下建議:
1. 第一次看到這些資訊已不安的話,千萬不要再追看或重看。
2. 看罷覺得情緒困擾、混身不自在的話,不妨找自己信任的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紓緩不安。
3. 如有宗教信仰的話,可以找教友傾談,或有助減低不安。
4. 若不安感仍未得到紓緩,建議找精神科專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初步診斷,如未能循心理上紓緩,或需要藥物的幫助。
5. 現時不少藥物都有不錯的療效,如血清素、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等,而處方安眠藥和鎮靜劑也是常見的處理方案。
6. 個別個案或需要認知行為治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