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開的星光大道應不會蟬聯CNN全球12大遊客中伏位/讀者投稿

2019-02-11
 
AAA

AVEN1.jpg

多年前,筆者到訪位於倫敦的邱吉爾戰爭體驗館(Winston Churchill’s Britain at War Experience),走完一趟之後大叫「中伏」,沒想到數年之後在CNN見到他與香港的觀光景點「星光大道」齊名,共列全球12個與想像中落差最大的景點,本身是否真的那麼差就見人見智,不過肯定有改善空間。上周四星光大道重開,便趁著周末假期去走一趟,看「新‧星光大道」可否為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挽回一點名聲,會繼續蟬聯,還是有幸「名落孫山」?

當年CNN批評大道只專注於紀念照片展區(打卡位)、缺乏舒適的休息區,更形容「來到這裡參觀的感覺,就跟噴嚏打不出來一樣的不舒服」(as satisfying as a sneeze that doesn't quite come out)。翻查資料,今次領軍三年改建工程的,是美國建築事務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其行政總裁 James Corner有份設計紐約High Line、聖塔莫尼卡的Tongva Park,獲獎無數,他在早前的傳媒報導中表示維港景緻本身已很迷人,團隊只需注重細節與突顯星光大道,故整個改善工程都是圍繞環境、海濱、香港城市輪廓等。

重踏星光大道,第一眼見到欄杆改為高低起伏、模仿海浪的波浪形設計,兩層式座位設計,讓遊客在不同水平看維港,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的思維,此外,看得出設計團隊明顯針對過往的批評作出改善,包括加入不少扇形涼亭供人休憩,其中一款臨海椅子增設了飲品扶手,讓遊人邊喝飲品邊看海,算是貼心的設計。掌印由地面搬到木製扶手欄杆,明顯希望變得更「長者、傷健人士friendly」,遊客亦無須再俯身或蹲下拍照,不用再擔心成為「走光大道」。

小食亭亦以懷舊為主題,以「美樂多士」為例,一眼就見到醒目的西瓜波、紅燈罩、公雞碗、鐵皮屋等,在設計上明顯刻意保留了傳統香港士多的特色,賣的食物絕不取巧,都是傳統小食,如燒賣、魚蛋等港人最愛,在遊客區卻可以找到舊屋村小店的感覺,比起前財爺推出的美食車先導計劃,賣的東西又是古靈精探,實在更勝一籌。

教人驚喜的是,李小龍、梅艷芳像等不再被圍欄包圍,並加入流水階梯設計,呼應李小龍截拳道「水的哲學」及梅艷芳的名曲《似水流年》。至於至於巨星掌印轉為「高清」得連掌紋也看得見,又或是加入掃瞄QR Code及以AR技術與明星互動合照的設計,在筆者看來,就有點太花巧了,刻意為趕上科技而趕上科技了。

傳媒報導中,James Corner指鄭志剛對星光大道重開居功至偉,不知道這是其真心話抑或是對出資者的恭維說話。不過。筆者年多前在一個探討粵港澳區域發展的論壇上,曾聽過鄭志剛大談香港的文化、藝術在中國以至東南亞市場的定位,如果他真的有心推動,今次把星光大道的將空間設計提升至更貼近國際水平絕對是一個好嘗試。看著麥兜這隻「香港之豬」,望著維港景色映照出的「東方之珠」,平情而論,「新‧星光大道」固然有改善空間,不過相信如果CNN要再選「十二大遊客中伏景點」,重開後的星光大道,該可除名了。

 

文:姜善羲

自我簡介:喜愛四處闖蕩的普通香港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