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英國脫歐公投的反思

2019-03-14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BR1.jpg

英國自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後,一直被脫歐問題纏擾着,直接衝擊英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兩年多以來,英國遲遲未能在脫歐的細節上達成共識。近日,英國政府的脫歐方案又被國會以大比數否決。「硬脫歐」的機率,可謂越來越高。

脫歐爭議,虛耗英國全體上下的人力、物力及精力;國民激辯多年,依然無法達成共識。公投並沒有解決爭議,政治紛爭反而越演越激烈,經濟變得更加不明朗,國民生活亦肯定沒有得到改善。公投之前,英國藉自身的優勢,也從歐盟體制上得到不少便利,人才互通,貨物流轉,駸駸然成為區內的金融中心,很多歐洲總部都在設在英國,倫敦也吸納了歐洲區內不少人才。脫歐公投後,歐洲諸國的銀行總部也開始從英國撤出,原本發展良好的勢頭,忽然都變得不明朗起來。

簡單來說,一人一票的公投,不僅完全沒有解決到任何爭拗,反而加深了內部矛盾,經濟前景亦變得更加不明朗。到底,當初為什麼要搞這場公投出來呢?

回想當日,若把政治角力的元素略過不提,舉辦脫歐公投的原因,大概就是由於這種題目太難取捨,還不如交給民眾抉擇好了。這有着一種很浪漫的講法,就是選民的目光是雪亮的,所以應該由他們自行決定自己的命運。可是,英國脫歐這個事例上,已可看到這個觀點的不少漏洞。

其一、群眾在公投之時,根本無法掌握所有資料。公投時,當然不可能有具體的脫歐方案供群眾選擇。任何投票或選舉,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場意識和形態之爭。以公司事務作為一個比較。某公司要進行併購或作出任何重大投資,至少也會有一些財務分析和數據作支持,亦有具體的業務發展或方案供股東參考,在「股東大會」投票決定。但偏偏牽涉全國上下的脫歐問題,題目太大了,根本難以讓選民作出通盤考慮,也不可能有充足的資料及客觀的數據。選民在資料欠奉的情況下,便要作出決定,最終只能是「形而上」的意氣之爭。

其二、就算當初作出了脫歐的決定,但脫歐條款未如理想,選民後悔了,怎辦?暫時以英國的政治形勢來說,好像什麼解決方案也沒有。簡單的以一間公司論之,例如「股東會」通過一個大方向或投資意向,仍要等到具體成本及條款出來,才會作最終決定。如果交易告吹,最多是「回到起點」罷了。但脫歐卻並非這麼一回事,選民在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交易告吹」的後果。如今,過了兩年多,就算有國民想改變主意呢?亦很難再重新作出公投了。

其三、公投根本是一個逃避責任的工具。以一間公司為例,什麼事情要上「股東會」,有公司條例可循。可是,什麼事情應該放進公投呢?要有什麼資料及具體方案在手,才能舉行公投呢?其實自說自話,各有各的演譯。而且,公投結果縱然沒有約束力,但政界上,縱然不乏有識之士,但又有誰敢走出來反對公投結果?又有誰敢擔起這個「逆民意」的罵名?因為脫歐是所謂的「大題目」,所以政客就不管了,乾脆交給選民做決定。其後,由於選民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決定了脫歐,政客便遵從,也不用再想清楚。那麼,我們要政客來做什麼呢?如果政客都不願擔當,遇事則選擇逃避,我們根本不需要他們。以後有什麼事情,就直接公投好了。我們根本不需要政治領袖,更不用政客,只需要政務官好了。

事實上,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宣揚的「一人一票」和「民主制度」,已使世界各地紛爭不斷。深受西方文化及教育影響的人,以一個十分簡單的講法強辯。認為英美等西方國家之「民主制度」能夠成功,是因為其文化較佳,所以實行了一個「好的民主制度」;但凡看到有國家實行民主後失敗,則直接指責該國的人文質素不行,所以算是行了一個「壞的民主制度」。換句話來說,「民主制度」成功,是因為這種制度較佳;「民主制度」失敗,是因為人的問題。如此說來,「民主制度」永遠沒有問題!

現在,終於到英國出問題了,「民主制度」的信徒,又有什麼話好說呢?英國公投脫歐一事上,着實可以讓我們反思,所謂的「民主制度」,是否值得世人盲從?所謂的「一人一票」選舉,難道就沒有缺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幾年來不少評論脫歐公投是民粹的表現,是次英國輿觀公司的調查再一次加深大家對此的看法,調查說今天只有31%會選擇脫歐,比起當年公投時的52%低出20%,這明顯是一個後悔之舉。

    黃頴灝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