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與其憂慮內地科創板冒起 不如做好自身定位
近日內地科創板細則出爐,引起各地金融界人士關注。科創板針對科創企業,允許尚未有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上市,上市門檻市值甚低,最低為十億人民幣,紅籌企業可發行中國預託憑證方式掛牌,也容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以試點方式掛牌,難免使本地業界人士憂慮對本港金融地位構成競爭。
業界人士擔心內地科創板對港構成競爭,主要因為規管較本港的創業板寬鬆,既沒有盈利上的規定,且允許同股不同權和擁有可變利益實體的公司上市,有利服務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新經濟股在資本市場上容易取得足夠資金支持,特別是吸引在外地上市的中國企業回流。有業內人士更擔心,未來鄰近地區的新經濟股,未必再把香港作為上市首選地。
內地科創板的定位,與港交所去年進行的上市改革目標大同小異,同是希望吸引新經濟股上市,但這就代表科創板是要與港交所「搶生意」嗎?正如中證監前主席肖鋼所言,科創板的設立是中國經濟改革重大政策,將促進高科技企業成長,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科創板由徵求意見到發布規則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可見中國證監會配合國政的效率,也表現了國家推行經濟改革的決心。
不少評論者未有充分考慮「大灣區規劃綱要」對本港的優勢,包括中央要保留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上不可取代的優勢。「一國兩制」帶來的制度差異,是粵港澳大灣區下本港與澳門的獨有優勢。港澳成熟的市場經濟、廣泛的國際聯繫、發達的專業服務,都可與廣東龐大市場下的製造業結合優勢。香港只要做好自身定位,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自可推動大灣區的金融、商貿、物流發展,可成為大灣區有力的火車頭。
「大灣區規劃綱要」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國策,也是國家發展重要方向,國家豈會透過科創板與港交所競爭,與「綱要」下的本港定位自相矛盾?本港的金融優勢在於法制及知識產權優勢,內地目前於知識產權保障仍有不足,不少企業為免技術專利受侵權,都仍然首選落戶本港。另一方面本港作為世界第三金融中心,亦應着力發展金融科技,以免落後世界大勢。
從另一角度看,本港的金融業界懂得「居安思危」,是檢討如何提升本港競爭力的好機會。近年鄰近地區的競爭力正在提升,本港應增加可以發揮的優勢,包括透過高效穩健的金融服務、國際水平的監管和法律制度、高端專業人才,加強粵港資金流通,於大灣區扮演更重要的金融及創科業務角色。即使有國家政策扶持,本港亦應保持競爭心態,於原有基礎進一步提升金融實力,發展創科,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投資於香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