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大學生不宜看輕自己 把握機會投身新經濟

2019-03-22
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U1.jpg

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時常都會有所比較,類似你有沒有置業、買了車沒有、到哪裡旅行等,這類比較往往都會成為無形的壓力。社會經濟地位彷佛決定了人的高度,結果令很多人都活得不高興。

與其羨慕和妒忌別人的成就,倒不如發揮自身的能力和專長,闖出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從來人生的規劃都不能夠透過比較和埋怨而成,就如求學階段,你斷不能埋怨同學們可以天天享樂,而自己要補習兼職等。反之,趁著在大學讀書時,多把握和利用學校提供的交流和實習機會,到英國、美國、內地交流,吸收和體會他鄉文化,廣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才可活得更精彩。好像我在大專院校授課,見到部分同學便積極尋找實習機會,得到了好職位,累積經驗之餘,眼界也闊了,更為畢業找工作打下基礎。另外,也有大學畢業生特意選擇到愛爾蘭、澳洲等地工作,累積了外地的工作經驗,回港後再進入跨國企業工作,這也是一條出路。

近期不少人在討論大灣區,有些人或許覺得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工作好像不夠新潮有型,但其實新時代下,在深圳和其他珠三角城市確實有不少發展機會。也有評論認為因為稅務、生活及文化等的差異,鼓勵香港年輕人往大灣區工作並不恰當。然而,不論有沒有大灣區概念之前,其實人才和資金早就放眼在香港以北的一些領域。

香港人擁有的兩文三語能力,國際視野及豐富的專業知識,這在大灣區城市經濟實力慢慢增長時,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舉例說,年輕醫生可以在香港大學的深圳醫院工作,拿差不多的工資和房屋津貼,同步處理大灣區及區內港人的健康和手術;從事創科的,可以在深圳各大跨國及內地科企工作,一些程式員及銷售的年輕人,月薪可達五萬以上,另加花紅及津貼;不少港商在內地也有業務,地產、物流、零售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試想想,拿著跟香港差不多的工資,負責管理深圳、廣州的物業,協助公司規劃未來在前海、中山的發展,又或是派往深圳港口擔當管理層,發揮的空間實在不少,值得再三考慮。而且,筆者也碰到一些畢業生,住在新界東,平日往返科學園和南山工作,都標誌著香港與大灣區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當然,如果大灣區規劃中,另加入一些誘因,針對年輕人在房屋或者職位上的需求,做出更特別的安排,相信會增加他們到大灣區工作的意欲。

成功不能比較,也無謂去自怨自艾,友人最近在香港籌辦失敗博物館,也是帶著這個想法進行的。放下過去成功、失敗的框框,善用手上的牌去尋找機會和挑戰自己,是這個世代的課業。「天生我才必有用」,年輕人與其終日在香港與不同的人比較,倒不如把握現在,想想往哪裡跑,往哪個行業發展,發揮自身更大的才能,這才是最實際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由於香港社會的產業結構單一,年輕人本來可選擇的就業機會也不多,大部分年輕人只能選擇服務性行業、或者文職和藍領技術類的職位,但現在不少年輕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一些不太受年輕人喜歡的行業,如建造業、運輸等行業長期缺乏人手。

    吳桐山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