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易地而處」可令青年對就業感有趣
國務院新聞辦5月16日舉行了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其中提到關於青年失業的問題,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稱16-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從3月的19.6%上升至20.4%。可以看出目前青年失業的問題仍較為嚴峻。其實青年失業率高是常態,除了中國內地,包括香港乃至全球,青年失業率這幾年都居高不下,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政府執政難題。但幸運的是,香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國家一直關心及重視香港青年人工作,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就業困難,其中包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等計劃的支援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本港青年向上流動難的問題,相比起一些歐美國家的青年,我們算是幸福的了,大家應該懂得感恩。
青年失業問題一直是是世界性的難題。國際勞工組織發佈的資料顯示,全世界15到24歲青年失業率達13%,約為整體失業率的兩至三倍,2022年歐盟27國青年平均失業率為14.5%,其中意大利為23.7%。從全球範圍看,各個國家和地區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背後的大部分原因是青年群體就業特點、能力、結構等息息相關。
以本港為例,從就業的特點來看,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從中三或者大學畢業之後初次進入社會工作,他們就業的過程是由學校向工作過渡、由學生身份向勞動者身份轉換,在此過程中,不少年輕人在校時所學的專業和畢業後職位的認知有落差,加上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以至於欠缺就業目標,加劇年輕人的就業困難。從能力上來說,這部分年輕人比起在社會上工作了多年的員工欠缺經驗,中小企業企業也不會花更多的人力、金錢成本去培養這批人,這是影響年輕人工作的主因之一。
此外,由於香港社會的產業結構單一,年輕人本來可選擇的就業機會也不多,大部分年輕人只能選擇服務性行業、或者文職和藍領技術類的職位,但現在不少年輕人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一些不太受年輕人喜歡的行業,如建造業、運輸等行業長期缺乏人手。
大灣區為港青提供更廣闊天地
其實解決青年對就業缺乏興趣的一個捷徑,是「易地而處」。所謂度假,就是到別人的家鄉生活。同樣道理,在本地做農夫你可能嫌棄沒趣,但到海外做農夫你就覺得很有趣。因此香港青年可以放眼大灣區,為自己找到就業的樂趣。「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自2021年試行以來,已幫助千餘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找到心儀工作。除此之外,去年5月,廣東發佈《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為港青提供多種補貼、創業貸款,參與者實習期間可獲得崗前培訓、午餐補貼,免費入住人才公寓等。這些青年實習後如果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還可視乎學歷獲得2萬元至10萬元人民幣不等的一次性資助。
所以香港青年相比起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年,已經算幸福,內地也有很多港澳青年創業園,令香港青年容易得到就業支援甚至創業資本,更容易向上流動。但要解決青年就業的根本還是在於我們自身,至少提高他們的技能與市場的適配程度,如學徒計劃培養相關行業人才,院校多增設創新科技課程,為本港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再增加其他學科與職位的關聯性促進就業,改善職位錯配等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