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林鄭陷執政最大危機

2019-04-30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CE1.jpg

香港泛民主派在經歷佔中事件、旺角暴亂之後,元氣大傷,以「民間人權陣線」名義舉行的遊行,不管是反對高鐵一地兩檢,反對國歌法,或者七一遊行,都只是一萬多人,甚至只有幾千人。但周日民陣舉行的反對政府修改逃犯條例遊行,示威者逼爆銅鑼灣,人數創近年新高,主辦團體聲稱有13萬港人上街,即使根據警方的數據,高峰期也多達2.28萬人。種種跡象顯示,修改逃犯條例一役,已令特首林鄭月娥陷入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民主派正式與之決裂,部分商界、專業界也對她不滿,頭頂「好打得」的光環不再。

去年初,一名港人在台灣殺害隨行女友後逃回香港,由於兩地沒有引渡安排,港府未能把嫌犯引渡到台灣受審。今年二月,特區政府突然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令港府可以用一次性的個案形式,處理內地、台灣、澳門的移交逃犯要求,填補現存法律漏洞。

回歸二十多年,香港與內地仍然沒有引渡安排,根子是港人對內地司法體制的懷疑。林鄭為何要動這個乳酪?有的質疑她是藉此向中央送大禮,展示「好打得」,從而舒緩23條立法的壓力,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事實證明,她以為站在道德制高點,就可以匆匆上馬,實乃缺乏深思熟慮,既低估了香港內部的反應,也低估了台灣和國際社會的不滿,如今已是騎虎難下。

自從2017年執政之後,林鄭一直向民主派伸出橄欖枝,私人向民主黨捐款,撥鉅款給教育界(民主派大本營),希望能夠「大和解」,民主派也對她「疑中留情」。但這種「大和解」只能令民主派更加萎縮,註定了其曇花一現。修訂《逃犯條例》的提出,民主派如獲至寶,將其醜化為「送中條例」,尤其知道這是她主動提出之後更加憤怒,炮轟「將無形之刀加在港人頭上」,民主黨更公開要求她下台。

林鄭肯定想到民主派會反對,但沒有料到會被喊下台,沒有料到條例提交立法會審議「流會」,因此悲憤地自言個人「沒有足夠政治能量」,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此役標誌著她與民主派決裂,也令她苦苦經營一年多的「大和解」正式宣告破產。

最令她沒有料到的是商界的強力反彈。某個程度而言,商界對修改條例比民主派更加憂心,原因「你懂的」,本來以為她是奉旨行事,只能啞忍。三月全國兩會期間,據稱發現修例並非中央要求,多名身兼政協常委的商界大老炮聲轟轟,一點也不客氣,即使政府讓步剔除九項商業罪行,商界仍未完全「收貨」。有被澳門定罪的富商,入稟高等法院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申請司法覆核,這當然不是個人行為。一份老牌建制派報紙更發表社論,指出面對不斷蔓延的社會情緒,政府宜從詳計議,不應倉促於七月前完成修訂。

雖然建制派成立了一個「萬眾齊心撐修例公義組」,但缺乏重量級人物,商界大多不願參加。而且這次《逃犯條例》爭議,只有零星社團刊登廣告支持,不像之前高鐵「一地兩檢」、香港民族黨等大是大非事件,各大社團的支持廣告鋪天蓋地。

除了本地商界,香港美國商會表示「極度保留」,歐盟駐港澳辦事處表態密切關注,台灣方面不但不領情,反而插一腳,美國國務院更發表聲明,指修例後將可能允許把疑犯移交到中國,影響香港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特地位。國際社會的「妄議」,有的是出於政治角度,但不能否認發生孟晚舟事件之後,確實有歐美商人擔心亦會在港「中伏」!這些反應可能也是港府沒有預料之內。

毋庸諱言,這是「年年考第一」的林鄭月娥人生最沮喪的日子。修訂《逃犯條例》或許最後可在立法會通過,但已令她聲望受挫,身心俱倦,日後還面臨如何與民主派、商界修補關係,如果無法走出陰影,甚至影響其連任大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今距離林鄭月娥離任日子不到一個月之際,要評價她的政績似乎有點早。或許要等十幾二十年後,歷史才能給林鄭一個客觀的評價。

    戴慶成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