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平心靜氣看林鄭五年
再過二十天,林鄭月娥即將結束她的五年行政長官生涯。她在立法會為自己「蓋棺論定」,稱儘管社會對她評價不一,她仍可大膽說,已交出一張「無愧於自己的成績表,為我公務生涯劃上完整句號」。這是很典型的林鄭語言——高度(過度)自信,以我為主,我行我素,懶理他人感受。
通常,政治領袖自我總結都會留有餘地。比如李克強今年三月最後一次以總理身分出席中外記者會,被問及如何評價自己總理生涯,只是稱本屆政府「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溫家寶在最後一次總理記者會,則稱自己「還有許多工作沒有做完,許多事情沒有辦好。」
過去五年,尤其是2019年修例風波之後的三年,由於香港面臨驚濤駭浪,「一國兩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時評人對她的評論都帶有太多的情緒。風波過後,如何平心靜氣看待這五年?
林鄭執政的前兩年,熟練操作政府這部龐大機器,專注於行政管理,向傳統民主派伸出橄欖枝,積極推動融入大灣區、發展科技的國家戰略,經濟靚麗,社會穩定,氣氛祥和。應該說,開局良好,她也自稱「度月如日」。不過,傳統建制派感覺被疏遠了,這為她日後失去「基本盤」埋下伏筆。
根據林鄭的規劃,她的第一個任期是搞好經濟民生,不碰規範國家安全的基本法23條立法,但恰恰在她任內,香港迎來了史上最暴烈的政治。她顯然對國際政治鬥爭的殘酷認識不足,誤判形勢,倉促啟動修改逃犯條例,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而整個處理手法又進退失據,還以為綏靖妥協即可平息,令香港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當然,她在後半段也算認清形勢,支持警方止暴制亂,頂住外部勢力干預,堅決執行香港國安法,完成修改完善選舉制度的本地配套立法,令北京得以落實「愛國者治港」以及「全面管治權」。儘管香港也算「由亂及治」,但傷痕累累,兩大核心價值自由和法治都受到衝擊,她個人要付多大的責任呢?
修例風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香港這三年進入「至暗時刻」。應對前所未有、複雜多變的疫情確實不易,尤其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既要和世界保持聯繫,不至成為孤島,又要不把病毒傳入內地,難上加難。
應對第五波疫情,林鄭可說「功過參半」。一方面之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缺乏清晰指引,當疫情來襲,醫療設施爆煲,導致九千多人死亡(即使打個五折,死亡率也頗高)。但另一方面,她頂住一些建制派的壓力,堅決不封城,並逐步讓香港與國際通關,保持了香港的元氣。尤其是大眾後來目睹上海「封城」的慘烈,方覺香港抗疫策略是功德無量。
評價一個政治人物,也許要等待其卸任幾年之後更為客觀。外界對林鄭的評價夾雜那麼多情緒,一方面她作為修例風波「始作俑者」的形象揮之不去,另一方面,她的精英心態、剛愎自用的人格特質也令人不受落。
她完全可以謙卑點,功過笑罵由人,沒有必要聲稱自己交出一張「無愧於自己的成績表,為我公務生涯劃上完整句號」。這聽在很多港人耳中頗為刺耳,成績表不能只是「無愧於自己」,而是要「無愧於港人」,公務生涯是否完整也不適合自己說了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