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網上資訊難分真假 政府網民各有責任

2019-05-07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news1.jpg

資訊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訊科技一方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方面造就了有心人傳播假消息、假新聞的絕佳途徑。

獅城銳意立法打擊 傳媒憂自由岌岌可危

資訊爆炸年代,全球新聞彈指間就能呈現在手上小小的螢幕。互聯網、社交媒體有如潘多拉的盒子,可以是通向世界的窗口,但也可以是傳播假新聞的幫兇。試幻想,十六年前沙士爆發期間,曾有人於網上散播「香港已被列為疫埠」的假消息,引起民眾恐慌搶購糧食。若事情發生在網上資訊更加流通的今天,後果更一發不可收拾。

為應對假新聞造成的影響,新加坡政府於四月向國會提交《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目的是「遏止假新聞的傳播,確保真實的言論和思想不會埋沒在網絡假信息之中,從而破壞民主進程」。法案規定,惡意地發布損害新加坡利益的違規內容,有關平台將被罰款最多100萬新加坡元,發布者將面臨罰款甚至可能被判監禁最高12個月。法案中更列明各政府部門的首長有權判斷新聞是否有違規內容,雖然不服者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訴,但法案已被視為政府打壓新聞自由的工具。

這條法案被稱為「奧威爾式法案」(Orwellian Law),意指其提倡的限制與奧威爾所著《1984》小説中所描述的極權社會情況相似。有關法案引起網絡平台和新聞業界反響,兩者關注法案實施後將鉗制新聞及言論自由,亦變相鼓勵平台自我審查,形成寒蟬效應。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於4月17日公布2019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調查,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51,組織指出新加坡威權式管治令媒體失去自主,憂慮法案實施後將進一步威脅新聞自由,並將淪為政府打壓異見的工具。

立法須謹慎 上策為教育網民當求真者

台灣同樣面對假新聞的威脅。國際政治學調查計劃V-Dem公布,台灣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的程度在近200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一。另外,台灣在1980年代解嚴後,媒體由以往擔任國家喉舌轉為服務社會,然而本應中立持平的新聞報道卻逐漸變質成炒作暴力血腥,甚至捏造新聞,以嘩眾取寵方式提高收視、吸引讀者的媒體大行其道。有聲音認為政府應對這類新聞加強規管,禁止假新聞散播。

然而,社會需要面對新聞自由、資訊流通、公眾知情權等不同範疇的角力,在真偽難辨的時代,讀者亦有責任時刻保持警覺,對所有新聞及消息持有批判求真的態度。在按下「分享」鍵前,每位用戶應多想一步,考慮消息及消息來源的可信性,和該消息對於社會的潛在影響。分享平台亦應主動做好查證工作,而非任由煽情、虛假新聞在平台上廣傳。

新聞自由對塑造社會氛圍具深遠影響,唯有開放資訊流通和公眾知情權得到充分保障,公民社會才可茁壯成長。各地政府在立法之先應以公眾教育為主軸,培養公民求真的素養。即使要制定法例,也應在對新聞自由干預最少的原則下實施,令傳媒這「第四權」在盡己之責報道事實時,也得到充分保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