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平:新冷戰條件下中國戰略空間與抉擇
即使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有時也不得不忍氣吞聲,採取現實主義的做法,以避免使國家利益進一步受損。例如1985年的伊朗門、1983年的貝魯特軍營爆炸案及1993年索馬里的黑鷹直升機墜落等,美國都選擇了退縮。在許多人看來美國丟人現眼了,但其實是強大、自信和成熟的表現。作為一個崛起的超級大國,又念念不忘「百年國恥」,中國恰恰在這方面最容易受傷,在衝動之下犯顛覆性的錯誤。
美國正以泰山壓頂之勢,對中國進行全面打壓,同時對中國特定企業和中國的技術能力進行絞殺。其凌厲的攻勢既反映了特朗普總統的一貫行事風格,也在更深的層次上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極度焦慮和恐慌。
美國完全沒有做好和中國互利共處的思想準備,在心理上無法接受一個可能會比美國強大的「異類」國家。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兩國關係完全有走向長期全面對抗、甚至肢體衝突的可能。在獅口大開、極限施壓一年後,中國的反擊是預料之中的,但反擊方式和要達到的目的須仔細籌劃,以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走上全面對抗的不歸路。
在核武器和全球化時代,超級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除了雙雙自殺外毫無意義。但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仍起作用,其標誌性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力量的消長來衡量一切,包括一般認為是互利共贏的投資貿易領域,也包括教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旅遊、移民、網絡信息、交通運輸等等,更不用說軍事、安全、國際政治、全球治理、對外宣傳和發展軟實力等,這其實就是新冷戰。
但這和舊冷戰時期美蘇各自領導一個獨立的國際體系相對峙不同,中國目前處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中心地帶,是「世界的工廠」,有同世界各國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可資利用。
一年多來的貿易戰中,中國盡量爭取在適當讓步的基礎上達成妥協,以維繫正常的經貿關係,這是正確的。現在態度強硬起來,作出全面反擊和打長期貿易戰的姿態,也是正確的。忍讓出來的和平是脆弱的,打出來的和平才是健康持久的。打不是為了打跨對手,而是為了打出新的和平互利共處的局面,正所謂「不打不成交」。這並非不可能,因為美國咄咄逼人的氣勢和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都是表面現象,改變不了兩國國運此升彼降的大勢。
先看國際形勢。挾持着冷戰後唯一超級大國的餘威,美國短時間內仍可以調動盟國,強推自己的意志。但由於特朗普在「美國優先」方針下一意孤行、肆意破壞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使美國主導的戰後秩序陷入動蕩、面臨巨變。特朗普的所作所為,正在揮霍掉美國上百年積累起來的國際政治資本,把美國從一個偉大的國家變成一個平庸而霸道,甚至還有點小雞肚腸的國家,這只能動搖其全球領導地位,加速其衰落。
美國的蛻變給了中國擴大國際影響的空間。特朗普使小性子,出爾反爾,不按常規出牌,踐踏公認的規則,損害的是一大批國家的利益。此時中國如能表現出公平和原則性,主持公道,對國際社會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就走上了通向大國領袖的快車道。這是百年不遇的好機會。在此關頭,中國怎樣出牌,對它如何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至關重要;要堅決摒棄以前行為中不時帶有的小雞肚腸,表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面貌,盡量同特朗普的美國形成反差。
美國的盟友正在喪失對美國的信心,開始自尋出路,不再以美國馬首是瞻。一個分化、各奔東西的西方世界,大大拓展了中國的戰略空間,再加上中國在第三世界已經開拓了的空間,使此冷戰不同於彼冷戰。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西方國家都會被中國的資金、龐大市場和新穎的治理理念所吸引,在許多問題上和美國離心離德,甚至背道而馳。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一心想建立的反華聯盟很難成功,除非中國給他們以共同的理由。中國應千方百計避免和美國成為宿敵,並同盡量多的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成為經貿夥伴,結成命運共同體。這方面軟實力比硬實力有效百倍。如果大多數國家不把中國當作一個威脅,想和中國做買賣,新冷戰就打不下去。
再看兩國國內的情況。中國政局穩定,社會殷實,經濟增長仍處在快車道上,國家治理的成就是公認的。儘管用西方的理論和理念還無法解釋得通,但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中國靠改革開放實現了高速增長和迅猛崛起,現行體制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調適能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的國運僅憑慣性繼續上升,可以說幾乎沒有懸念。
再看美國國內,雖然兩黨,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民間各個階層,在對華態度上相當一致,大有「同仇敵愾」的味道,但在其他根本性的問題上,如經濟社會政策和中長期發展戰略等方面,則一如既往地茫無頭緒,絲毫沒有形成合力的跡象。沒有大規模的體制改革來革除積弊、更新機制,美國的國運不可能有根本的轉變。而這種改革所需要的共識,在社會撕裂、政治向兩個極端發展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產生。可以說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的國力會因內耗而繼續下滑。
保持交流才會有收益
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要求它在各個方面、各行各業都要達到優秀。中國應該像巔峰期的美國那樣開放市場,只有摒棄保護主義,全面放開市場競爭,中國才真正能夠攀上世界的頂峰。二戰後龐大且開放的市場是美國軟實力的基礎,中國也必須發展這樣的軟實力。現在美國保護主義抬頭,是因為它已經喪失了許多競爭力,正在走下坡路,上升的中國則鬚髮出自信的信號。面向全世界開放市場,從而強化同各國的利益關係,也是粉碎新冷戰的有效的戰略。
前蘇聯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都有以自己的意識形態改造世界的戰略意圖,因而和資本主義世界勢不兩立。只要中國不再產生這樣的野心,就永遠沒有同美國這樣一個充滿創造力,在許多方面領先世界的大國為敵的理由。只要有交流就會有收益,這是中國500年來由於封閉鎖國而導致落後、挨打得來的根本教訓。美國會表現得咄咄逼人,甚至欺人太甚,但這是色厲內荏。過去40年兩國關係的歷史中,美國對中國的打壓甚至羞辱,從未間斷過,但中國仍從中美交往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沒有這種充滿矛盾和挫折感的交往,中國絕不會取得現在的成就。
中美之間是國運之爭,但國運之爭不見得必然是你死我活, 因為兩者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特朗普的貿易戰僅僅是開始,民族主義情緒在太平洋兩岸都會不斷高漲,兩國相當一部分民眾會將對方當作死敵。可以預料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一些政客的言論和作為,會使許多中國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按捺不住地憤怒。但決策者要避免被民粹主義情緒左右,國運的交錯會自然而然地解決這個情結。
要緊緊盯住既定目標努力不懈,即使做出一些不受歡迎甚至挨罵的決策來。中國有必要反擊美國的打壓,但反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美帝」,因為美國在支撐這個使中國獲益不淺的世界秩序中,仍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儘管在特朗普治理下這個作用已經大打折扣了,打敗美帝後中國會發現麻煩更多,會懷念美帝。
中國勝出的關鍵不是打贏貿易戰,而是保證國力的持續上升。這包括經濟總量按期趕上和超過美國,經濟結構及時調整升級,科學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經濟社會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達到讓世界普遍認可,甚至羨慕的程度。達到這些目標要求中國全神貫注,能屈能伸,忍辱負重,不能為了一時被傷害的自尊心,而犧牲長遠的發展機會。
即使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有時也不得不忍氣吞聲,採取現實主義的做法,以避免使國家利益進一步受損。例如1985年的伊朗門、1983年的貝魯特軍營爆炸案及1993年索馬里的黑鷹直升機墜落等,美國都選擇了退縮。在許多人看來美國丟人現眼了,但其實是強大、自信和成熟的表現。作為一個崛起的超級大國,又念念不忘「百年國恥」,中國恰恰在這方面最容易受傷,在衝動之下犯顛覆性的錯誤。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