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稀土會是中國王牌?
中美貿易戰5月重新開打,「稀土」這個戰略物資高調進入各界視線。過去兩周來,中國屢次展示「小王牌」,發出可能以稀土反制美國的信號。什麼是稀土?中國在稀土產業有怎麼樣的優勢?「稀土牌」能否成為中國牽制美國的殺手鐧?貿易戰戰火延燒到稀土領域,將給全球產業鏈帶來哪些影響?
中美貿易磋商上個月陷入僵局後,美國對華關稅制裁和科技斷供威脅加劇,作為中國重要戰略資源的稀土成為中國反制籌碼的可能性迅速加大。
5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江西贛州稀土產業,釋放中國可能打「稀土牌」的首個信號。5月28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若有人想利用中國出口的稀土製品遏制打壓中國發展,中國人民「會不高興的」。隨後,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用了「勿謂言之不預」,這個中國語境下的嚴厲外交術語,更加劇了中國將以稀土反制美國的各界猜想。
稀土是鈧、釔、鑭、釹等17種金屬元素的合稱,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它在國防軍事上用途廣泛,噴射發動機、導彈制導系統、反導彈防禦系統、人造衛星和激光等軍事設備的製造都離不開稀土。
稀土在智能科技和新能源領域也有重要價值,計算機、節能照明、風力發電機、電動汽車,甚至是人們使用的智能手機都離不開稀土。
中國多年來把稀土視為媲美石油、重要的戰略資源,據中國媒體報道,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就曾提到:「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中國如何成為稀土大國
在稀土資源稟賦上,中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美國地質勘探局估算,中國稀土儲量全球居首,佔全球儲量37%,比排名並列第二的巴西和越南多出一倍。
不過,真正讓中國能主宰全球稀土行業的,是其在稀土生產加工上的主導能力。
上游開採的原始礦必須經過加工,把精礦轉化為稀土化合物、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或合金等,才能進一步用於各種工業用途,例如製造永磁材料、發光材料、稀土催化劑等。
雖然馬來西亞、愛沙尼亞、泰國、法國等都有稀土加工行業,但中國的規模雄踞全球第一,一些國家開採的原始礦,包括美國唯一稀土礦——加州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每年開採的原始礦,都被運到中國加工。
中國的稀土生產規模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穩居世界第一,去年產量佔全球總產量71%。中國也是唯一能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
曾任獨立環境智庫「中國水風險」首席研究員的劉虹橋受訪時向《聯合早報》指出,中國在布局稀土和其他關鍵性原材料上的起步非常早,不僅制定了詳細的行業發展規劃,也在創新和研發上大量投入;此外,中國也在稀土行業儲備了大量工程技術人才。
她說,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稀土產業,過去二三十年幾乎停滯不前,特別是在開採、冶煉和分離等上游產業的技術研發上,不能與中國的長期投入相提並論。
劉虹橋說:「中國掌控着礦產、產能、技術和核心人才,其他國家斷檔了二三十年。中美貿易戰只不過暴露了全球稀土資源治理的長期欠賬。」
她認為,中國長期主宰全球稀土行業背後,是其他國家的盲目樂觀和欠缺危機感。「很難想像其他任何一個關鍵性原材料會被單一國家主導,甚至壟斷供應長達20多年,而各國卻遲遲不採取相應的措施未雨綢繆。」
中國為稀土加工付出環境代價
有分析指出,稀土其實並不稀缺,但稀土加工環境污染嚴重,使得很多國家放棄在國內發展相關行業。
事實上,中國也為稀土產業優勢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在中國的「稀土之都」包頭,稀土開採加工形成的尾礦壩導致周邊村落淪為「癌症村」;「稀土王國」贛州因稀土開採面對水體污染,飲用水安全問題長期困擾礦區附近居民。
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永續發展教授威廉姆斯(Eric Williams)受訪時說,由於政府支持、環境污染管制欠缺、人力成本低廉,中國的稀土生產成本遠低於其他國家,加上中國在稀土領域大力投資,讓中國長期享有主導該行業的優勢。
稀土是中美貿易戰無法忽視焦點
中國對全球稀土行業的主導作用,讓稀土成為中美貿易摩擦中無法被忽視的焦點。去年美國進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中,80%來自中國;愛沙尼亞、法國和日本也向美國出口稀土加工品,但原始礦同樣來自中國。
美國從去年以來對中國實施多輪關稅制裁,但稀土始終未入列徵稅清單,即便美國正在考慮的另外3000億美元(4085億新元)關稅清單中也不包括稀土,顯示美國對中國稀土優勢的忌憚。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觀察到,中國密集釋放打「稀土牌」信號以來,美國政治領導人和高級官員罕見地未對此做任何公開表態。
他受訪時指出,美國國會、軍方在過去幾年都曾有過研究報告指美國對中國的稀土依賴太高,說明美國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一直沒採取實質性行動改善對中國的依賴。
李明江判斷:「(美國決策層)可能內心會有擔憂,他們知道美國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受到的實際威脅,也不想公開承認或暴露自己的弱點。」
稀土牌引發稀土價格上漲
中國亮出「稀土牌」已引發全球稀土市場震蕩。據路透社梳理亞洲金屬網數據,自習近平上月20日考察江西稀土行業以來,一些稀土元素價格顯著上漲。
以用在風力發電機、電動汽車上的稀土元素鏑(dysprosium)為例,截至本月6日,其價格已飆升14%,達到2015年6月以來新高。
同一時期,生產發動機和渦輪機的磁材料所需的釹(neodymium)金屬價格上揚30%;醫療影像和燃料電池中用到的釓氧化物(gadolinium oxide)上漲12.6%。
稀土產業諮詢公司ThREE總裁肯尼迪(Jame Kennedy)在美國工業雜誌《國家防務》(National Defense)上撰文稱:「如果中國選擇禁運這些材料,幾乎可以關閉所有中國以外的汽車、電腦、智能手機和飛機生產線。」
芒廷帕斯稀土礦母公司MP材料聯合主席里京斯基(James Litinsky)也在美國商業新聞網(CNBC)節目中表示,「中國以外的世界沒有(稀土)加工能力」,美國若無法在稀土加工上找到有經濟效益的方法,「美國工業將沒有未來」。
美國採取行動試圖擺脫對華依賴
面對中國威脅,美國在過去幾個星期已開始採取行動,試圖擺脫稀土的單一採購途徑。美國國防部後勤局正與馬拉維、布隆迪等地的供應商接洽,尋求多元的稀土供應。
上月20日,美國藍線公司(Blue Line)和澳大利亞稀土生產企業萊納斯(Lynas)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德克薩斯設立稀土分離工廠。萊納斯是中國以外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商,對全球稀土供給份額約達12%。
不過,美國能否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或是恢復國內稀土加工以滿足需求,充滿未知。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永續發展教授威廉姆斯指出,美國之前有稀土加工產業,很快會重啟,目前難以估計會有多大生產能力。他也說,美國可從煤灰、赤泥、廢棄的電子產品和發動機當中提取稀土,但開發並使用這些技術需等待好多年。
美國學者:中國在稀土行業並非絕對壟斷
針對中國的稀土斷供能否成為中國的殺手鐧,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國在稀土行業並非絕對壟斷,因此「稀土牌」不一定如外界想像般奏效。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事務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認為,經歷過2010年中國向日本禁運稀土的教訓,國際社會這些年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已逐漸減少。
2010年,中日因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問題發生外交爭端,日本指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禁運,但中國予以否認。歐洲、日本和美國之後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仲裁,指中國違背自由貿易原則。中國辯護此舉是為保護環境,但WTO在2014年裁定中國敗訴。
甘思德指出,這輪風波後,其他國家加大稀土項目投入,一些行業也想辦法囤積儲備並找到替代品,中國運用稀土作為政策工具的能力被削弱。
美國聖母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前美國國防部資深供應鏈問題專家格爾茨(Eugene Gholz)也樂觀認為,即便中國對美國實施稀土禁運,美國還是能從其他渠道進口含有稀土的加工產品。
格爾茨受訪時說,中國並未在在稀土行業完全壟斷,尤其是下游的稀土產業鏈,如提煉金屬、生產合金及製造各種相關產品的工業分佈在許多國家,因此中國的稀土斷供「會造成成本和麻煩,但不是大問題」。
中國不易切斷所有稀土出口
一些學者也對中國能否做到完全切斷對美稀土供應有所保留,並認為中國甚至可能為此付出產業外移代價。
長期關注稀土的獨立研究員劉虹橋指出,全球產業鏈錯綜複雜,大量產品在中國生產、組裝,為了限制稀土出口而去損害國民經濟的做法並不現實,因為這將影響經濟產值、稅收、就業、社會安定,是顧此失彼的舉措。
格爾茨也說,面對中國的禁運,美國會從日本等其他國家進口含有稀土的產品,而日本會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這將導致永磁材料、發動機等下游產品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日本等其他國家。
黑市加大控制稀土出口難度
此外,稀土行業長期存在非法開採和走私的黑市,讓中國在控制稀土出口上面對挑戰。
獨立環境智庫「中國水風險」2016年發佈的一份《稀土之陰暗面》報告引述中國稀土行業協會估計,2013年和2014年中國「南方礦」(即離子型稀土礦)的實際供應量分別超過5萬噸和4萬噸,但同期中國官方下達的合法生產配額只有1.79萬噸,意味着非法市場規模已達合法市場的2.2到2.8倍。
格爾茨說,過去當中國試圖限制稀土產量時,非法開採、加工就會增加,大量稀土從黑市流出中國,為國際買家提供緩衝。
中國官方也認識到,「稀土牌」若要奏效,必須整頓行業秩序。中國發改委本月4日召開的行業專家座談會上,打擊無證生產、非法走私,斬斷「黑色」產業鏈,以及加強出口管控,建立稀土出口全流程追溯和審查就是主要討論課題。
學者:稀土牌恐將加劇中美對抗
在官方的層面,中國就「稀土牌」釋放出的信號也是虛虛實實,雖警告「勿謂言之不預」,但未見實際行動。受訪學者認為,中國是希望借稀土威脅重啟談判,在貿易磋商中爭取更大空間。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受訪時分析,中國顯然在認真考慮打「稀土牌」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採取實際動作,主要目的是「規勸美國重回談判桌、降低貿易談判的價碼」。
針對中國下一步策略,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受訪時說,中國可能循序漸進,從減少出口到大幅縮減,甚至到禁止出口,這取決於貿易戰發展,「現在這張牌放在手裡引而不發,(對美國)也是一種壓力」。
學者判斷,影響「稀土牌」的因素包括,美國是否對剩下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增加關稅,是否會加大對華科技戰,以及中美兩國元首在本月底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能否會面,並且扭轉當前形勢,在貿易問題取得共識。
此外,中國是否會祭出「稀土牌」,也取決於中國對中美全面關係的研判,以及是否要同美國全麵攤牌。
李明江分析,中國認為面對美國在貿易問題上的極限施壓,拿出具有一定威懾力的稀土予以反制合乎情理,但大範圍地對美實施稀土禁運,將把中美全面關係推向進一步對抗。
他說,禁運稀土將在美國國內引發震動,讓美國對華鷹派就中國的強勢,以及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的研判和警示成為現實,讓鷹派得以強化未來在對華政策上的作用和聲音。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莫里斯·格林伯格榮譽主任韓磊(Paul Haenle)也警惕,「稀土牌」會讓中國在貿易戰中從「受害者」轉變成「進攻者」,效果適得其反。
他近日在美國亞洲協會網發表評論說:「此舉很可能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加深兩國的隔閡線,為華盛頓那些呼籲(中美)脫鉤的聲音助力。這都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記者是《聯合早報》上海特派員)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