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供應風險或者壟斷市場? 鈷在美中戰略競爭中的角色
作者:約瑟夫沃恩
當前能源轉型面臨的眾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如果有的國家行動最快,獲取對世界經濟綠色轉型所需的大量關鍵礦產的控制,它們將獲得怎樣的地緣政治優勢。專家們試圖以不同的方式對這些關鍵礦產進行分類,而國際能源署確定了未來需求增長最顯著的兩大類別:與電池相關的金屬(鋰、石墨、鈷、鎳和錳)和稀土元素——這些元素主要應用於利基高科技工業,而且大規模開採的成本通常更高。地理範圍上而言,全球鋰、鈷和稀土元素的生產尤其集中,三個最大的生產國目前佔世界總供應量的 75% 以上。
鈷具有獨特的意義,可以通過它了解獲取和控制關鍵礦產的地緣政治影響。2022年,近70%的世界鈷產量來自一個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據估計,該國還擁有近一半的全球可采鈷儲量。此外,國際能源署對未來能源轉型的各類情景進行了預測,其中鈷的需求預計在未來20年內增長 6 - 30 倍。儘管鈷將繼續用於各種工業用途,但大部分的需求增長將來自對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系統所需鋰離子電池永無止境的需求。拜登政府將鈷看作美國汽車製造商的「關鍵性弱點」,因為中國公司(其中許多是國有企業)主導着行業上游和中游,擁有剛果採礦業70% 以上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並且在電池金屬的精鍊和加工方面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隨着中國迅速鞏固其在採礦和精鍊領域的市場地位,部分美國知名分析人士擔心中國在綠色能源製造領域的能力可能繼續領先美國。
由於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礦產和儲量中的比重極少,鈷的地理集中度、電池技術傳播帶來的預期需求增長,加之其不穩定的定價因素,都促使兩國的政策制定者將這種金屬看作潛在的供應鏈漏洞。拜登總統的重大環境政策成就《通脹削減法案》旨在提供附帶條件的巨額稅收抵免政策,重塑電動汽車所需關鍵礦產的供應鏈。該法案要求,符合條件的電動汽車使用的電池關鍵礦產中,至少 40%來自北美或者與美國結盟的國家,2027 年這一數字計劃將增加到 80%。更重要的是,該法案還指出, 2024 年起,如果電動汽車的電池由「外國關注實體」(可能包括許多中國公司)製造或組裝零部件,將沒有資格獲得 7500 美元的車輛稅收抵免。此外,中國和美國似乎在模仿對方的策略。經合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截至 2020 年,中國已經悄悄實施了13000 多項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是目前所有國家裡數量最多的。
過去10年,電池組的生產成本急劇下降(據估計接近 90%),為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系統技術的加速傳播鋪平了道路。目前,鋰離子陰極材料約佔電池組生產總成本的一半,儘管這一數字隨着基礎金屬價格的波動而變化。因此,它對於降低電動汽車總成本使之達到化石燃料車輛的價格來說,意義重大。但是,如果說生產更便宜的陰極材料是擴大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系統技術採用的關鍵,那麼鈷是主要障礙。這種金屬成本相對較高,供應稀缺,加上其內在涉及到的地緣政治和聲譽風險,促使許多下游製造商(尤其是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如特斯拉、比亞迪、大眾)尋找能夠減少或完全消除陰極材料中鈷使用量的電池化學物質。
世界上最大的電池製造商是中國公司寧德時代,它在這些努力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它與特斯拉一起推動無鈷磷酸鐵鋰電池的商業化,並制定了開發鈉離子電池的遠大計劃。如果成功,這些新的化學物質將極大降低電池組的成本。這些研發活動開展的同時,下游企業積極尋求垂直整合,以降低供應風險,包括簽訂合資協議和長期合同,甚至購買上游供應商的多數股權。寧德時代持續投資鈷礦資產,表明儘管電池製造商對無鈷磷酸鐵鋰電池和其他無鈷材料充滿熱情,但它們仍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大量使用鈷,以提高產品的性能和安全性。
中國把鈷作為地緣政治工具,而這種策略可能會限制這一策略的效力,但其在鈷開採和加工領域佔據主導市場份額,仍然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中國掌控該行業上游和中游領域,推動使其成為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再加上中國先進的基礎設施、廣闊的消費市場,以及國家對戰略性產業的無數支持計劃(包括有針對性的補貼和大量低於市場價格的融資),難怪中國企業在許多綠色技術方面的實力已經超越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這種多管齊下的產業政策發揮了效果:中國每年的電動汽車銷量在2022 年幾乎翻番,增長了87%,在全球電動汽車總銷量中的份額估計達到了驚人的 59%。特斯拉、大眾汽車和LG新能源等優秀外國公司別無選擇,只能擁抱中國市場,否則就有被甩在後面的風險。因此,中國控制關鍵礦產所產生的地緣政治意義,可能不在於限制這些礦產的供應能力,正如OPEC長期以來控制着石油供應,相反,在於它為中國主導高端綠色技術製造領域提供動力,而這種動力恰恰是世界其他地方渴望獲得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