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萍:開放的中國不希望與美國「脫鈎」

2023-03-17
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17 at 15.42.23 (1).jpeg
3月13日,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談到了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以及「脫鈎」論對相互依存的中美關係將構成巨大傷害。李強總理回答記者問題,絕大多數是回答有關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但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和對外開放,也同樣離不開美國這一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重要貿易夥伴。

首先,李強總理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無論外部形勢怎麼變,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向前推進。」2023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從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是通過打開國門、吸引外資並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而實現的。改革開放發展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沒有改革開放,中國不可能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不可能實現人均GDP從1978年的158美元到如今突破12000美元的歷史大轉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和平發展的福音。倘若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依舊貧窮落後甚至衝突不斷,由此產生的飢荒和難民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衝擊令人難以想像。另外,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也從單純的吸引外資國家轉型為對外投資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年來高達35%以上。

近年來不時有輿論對中國的開放政策持質疑態度,似乎中國政府提出的國際國內「雙循環」政策就是中國將關閉開放的大門、只注重經濟的內循環。其實,這種理解本身就是錯誤和片面的,把「雙循環」理解成了「單循環」。正如李強總理所說,中國開放的大門非但不會關上,而是要愈開愈大。如在吸引外資方面,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890多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億美元。中國不僅依然是全球投資高地,而且還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自2018年11月就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共享發展機遇的重大舉措,迄今已連續舉辦5屆,即使在疫情期間也沒有中斷,2022年的上海進博會就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參展。筆者接觸的不少中東非洲企業都通過參與上海進博會將產品出口到了中國,如非洲國家盧旺達的干辣椒和咖啡等近年來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了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

106522218.jpg

其次,相互依存的中美關係是合則兩利、鬥則俱損。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則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和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中受益。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的工業製成品不僅滿足了廣大美國消費者的日常需要,還可以為平抑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上升和緩解全球供應鏈危機做出貢獻。雖然美國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就挑起了所謂的對華「貿易戰」,但中美相互依存的貿易關係依舊緊密。據中方統計,2022年中美貿易額達到近76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展望未來,不僅中國的製造業需要深度融合美國市場,中國企業需要美國訂單;美國的高新技術、美國企業乃至汽車、化妝品等消費品也需要中國市場。中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單一大市場,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的規模也愈來愈大、消費層級也愈來愈高。不管是中企還是外企,誰能在龐大的中國市場上立足,誰就能在21世紀的全球市場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那些炒作中美兩國「脫鈎」的論調,則完全是「新冷戰」思維在作祟,也完全忘記了我們所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是一個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互相滲透、緊密聯繫,並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分工調節,資本流動、勞動市場、信息、原材料、經營與管理都早已超愈國界走向國際化和一體化的時代。如果一定要逆經濟全球化而動,搞什麼「脫鈎」「斷鏈」,那就是開歷史倒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從中受益。李強總理最後還說,中美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