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偉:地名亂象大整治
網上圖片
中國最近又掀起一場整治地名的行動,各地先後列明居民區、建築物和道路等不規範地名的清單,並積極予以清理,以期營造有序的地名環境。
例如,海南省上個星期三(12日)發佈《關於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清單的公示》,有84個地名查出不規範的情況,包括維多利亞花園、珊瑚宮殿、夏威夷海岸等。
此前一天,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也發佈19個不規範地名公示表,包含龍記國會山小區、聖地亞哥小區、貞觀首府小區等。更早以前,廣東、浙江、四川等地也開展不規範地名的整治行動。
根據媒體梳理,這些不規範的地名主要呈現「大、洋、怪、重」的特點。
所謂「大」,指的是地名在含義、類型和規模等方面刻意誇大,或地名超出其指代地理實體實際的現象,比如沒有花園的叫「花園」,沒有廣場的叫「廣場」。
「洋」指的是地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的現象,一般情況是盲目使用外語詞及其漢字音譯形式命名,以及用外文拼寫地名,例如塞納公館小區、英皇之都小區。
「怪」則是指盲目追求怪誕離奇,地名含義不清、邏輯混亂、低級庸俗、繁簡混搭、中西混用或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等現象,比如御府花園小區、瑞泰卡地亞小區。
至於「重」,指的是一定區域範圍內存在多個地名重名或同音等現象。
這樣的地名亂象讓人摸不着頭腦,網上就有段子說:我上午開車出去逛了一圈,路過多瑙花園、維多利亞小鎮、戛納灣、曼哈頓廣場、泰晤士小鎮、諾丁山,你猜我在哪個城市?
但在調侃之餘,人們也應該理性地探討地名亂象究竟如何而來。近期大部分需要改名的地方都被指「崇洋媚外」,分析普遍認為,這主要是房地產發展商受到眼前商業與經濟利益驅使所致。而這背後更根本的原因是,一般民眾對「大、洋、怪、重」的地名尤其是看來「高大上」的洋地名情有獨鍾。
這也顯示這些年來吹起的崇洋風仍然不見停歇。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人們對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畢竟,地名除了蘊含一個社會的基本公共與地理信息,也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的是一個地方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基因,並且承載着民眾的歸屬感。
有專家警告,縱容地名亂象的後果,輕則誤導民眾,損害一個地方的形象,重則破壞傳統,影響居民的文化認同乃至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傳承。
這個問題並非這幾年才出現。官方早在2004年便啟動「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研究課題,旨在提高地名文化保護意識,遏制崇洋媚外、亂起名、亂改名等亂象。不過,隨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地名亂象屢禁不絕,而且越演越烈。
民政部三年前為此專門推出措施加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工作,去年底又與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攜手合作遏制地名亂象。
對於官方的舉動,不少人予以支持,認為整治行動標誌着城市治理正在走向規範化。但也有人反對,擔心「一刀切」的清理工作將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因為地名牽扯戶口本、房產證等方面,一旦更改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運動式的地名亂象整治工作無疑將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既然如此,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加強事前監管。這又不禁讓人質疑,現在被指有問題的這些那些地名,當初究竟又是如何通過官方審核的?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