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雄:中美交往120年來八大事件
美國抵制中國人始於1882年的「排華法案」,實施了60年,再拖了60年,到2012年才由奧巴馬代表美國regret(後悔),而不是apology(道歉)。法案是共和黨提出,後悔由民主黨總統出聲,可謂諷刺。不過這是針對大清時代的中國人,而不是打擊大清政府,不算是戰略交鋒。回顧中美交鋒,自1900年來的120年,共有八大事件,值得一談,使大眾明白,中美關係,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美國總統換人如流水,換了30任,但國會政策,不動如山。「分散中國力量」的宗旨,120年不變,不要單看哪位鷹派議員,其實都是一樣,中國必須有「防人之心」,早早準備,華為的鴻蒙系統(Harmony OS),就是發揮到極致。
一、八國聯軍(1900年)
八國聯軍入北京,訂下辛丑賠款450,000,000兩白銀。美國分得32,939,055兩,折合美金24,440,778元,到1940年實付46,189,359美元,退還28,922,519美元。退款事緣中國外交官梁誠發現美國賠款有「浮報冒報」的實情,乃推動退款,而美國傳教士和大學校長,亦影響老羅斯福。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今日中國和美國》(China and America Today),提倡招募中國學生來美,「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材」。1908年5月25日國會通過老羅斯褔咨文,同意將庚子賠款半數退回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目的就是「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到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1908年10月25日開始招生,必須「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每年100人。
1911年改為清華大學,由此學校出國,超過1000人,其中有胡適、趙元任、竺可禎、梁實秋等人。上世紀30年代留美學生的人數,超過日本。美國國會亦自1900年開始定下「分散中國力量」的百年國策,招攬中國人才,亦是目的之一,而往後幾十年,美國成功創造「留美親美」,但在日本卻是「留日反日」,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後五十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反共反華,才令大陸學人如錢學森等返國,那是後話。
二、購銀法案
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建議的購銀法案,6月19日羅斯福簽字生效,由財政部在國內外採購白銀,直至白銀市值每盎司達到1.29美元以上,這項採購案一直執行到1961年,1963年才廢止。1932年至1933年間,白銀每盎司才0.25美元,所以美國7個產銀州苦不堪言。此7州礦業人口只得3000人,但在國會議席卻佔1/3。1929年後,美國大蕭條,物價下跌,農民生計困難,購銀法案有提高物價之效,通過後1932-37年間,美國物價上升14%,農產品價格上升79%,白銀業產量由1934年的34,000,000盎士,增至1940年的70,000,000盎士,其他礦業亦見就業人數大增,購銀法案成為美國救市靈丹。
但在東方的中國,自明朝以來就是銀本位,銀價上升,白銀流入美國,形成中國貨幣供應大失血,物價下跌(1932-34,下跌34%),百業蕭條。1934年正是蔣介石治下的民國政府,財政困難,只能擴大債務。1935年11月,國民政府終止銀本位,採用紙幣制,但印鈔過度,1935-37年物價上漲24%。不幸,1937年日軍侵華;1937-45年貨幣發行量增加300倍,物價飛漲,1937-45年的抗戰八年期間,平均每年上升150%,其後國共戰爭,據弗德里曼(Milton Friedman)的著作Franklin D. Roosevelt, Silver, and China,購銀法案失掉大陸的始作俑者,美國以鄰為壑,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中國的痛苦之上,蔣介石和羅斯福事實無友誼可談。
三、胡佛關稅
美國憲法明訂,提高關稅,權在國會,不在總統。所以1930年6月17日,國會通過《斯穆特──霍利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當了總統才一年的胡佛,才可以簽行政命令,在原有關稅35%之上再加20%,比1989年後亦是共和黨的特朗普的關稅率更高。當然誰也不能確定日後特朗普亦將關稅加至55%的,這是全球徵稅,對象不單是中國,盟友也沒有例外。美國成為關稅最高地方,全球各國只能依樣葫蘆。面對「美國優先」的老祖宗,蔣介石政權尚無招架之力,所謂民國的「黃金十年」,就此報銷,但美國有沒有好果子吃呢?沒有。銀行出事了,1930年上半年,471家銀行倒閉,全年1350家暂停營業。
美國出口縮水,汽車產量只是產能一半,大宗商品下跌25%,農產品下跌29%,隨後兩年零八個月,股市暴跌三次,全球進入衰退,歐洲經濟慘跌,拉美亦出事。德國希特拉出頭了。美國政府1932年進行干預,無法逆轉經濟下滑,胡佛不理300名經濟專家警告,繼續用關稅作武器,中國的經濟復興的勢頭,到此為止。1930年11月美國中期選,民主黨橫掃共和黨,敗局已成。1933年胡佛仍參選連任,為小羅斯褔所敗,胡佛下台時59歲,但居然活到1964年──90歲才去世,雖然不及卡特長命,但他的晚年生活如何,真無研究。害得貧弱的中國夠慘,無力的中國反要捱打!
四、抗日戰爭(1937-1945)
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這段時間內,美國以其國家利益為中心,開始是姑息養奸,對日軍侵華,不但不阻止,還提供了美國市場、資金和大量戰略物資,支撐日本侵華的戰爭經濟,對蔣介石的擺面色,是極端不友好。亦顯露美國的「衷心無誠,盡出於偽」的文化。當然隨着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和稱霸全球的野心暴露,美國才逐步援華制日,讓中國充當遏制日本的橋頭堡。從美國利益觀點,中日戰爭若是「持久」的話,軍火生意做不完;若是「必敗」的話,到時出手也不遲,反正八國聯軍先例,大家可分一杯羹。日本侵華原是非正義之戰,只要「激發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彌補武器不足的缺陷,這一點蔣介石做不到,但毛澤東卻做到了。當然,二戰之後,中國並未得到任何補償,這亦是美國的「分散中國力量」的國策。因為戰爭,劃江而治,合符美國利益,但國共和談,在美國馬歇爾主導下,亦談崩了,大使司徒雷登捱到1949年10月才離開中國,兩個月後蔣介石逃到台灣,美國亦無可奈何,但這場中日之戰的啟示,是全國人民必須同仇敵愾,自力更生,美淢援華戰爭之初,飛虎隊都是志願軍,而不是正規軍,美國有多少投入呢?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必須的。
五、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舉,美國就將戰爭強加在中國頭上,中國面臨「打與不打」的抉擇,毛澤東不信邪,選擇了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經過連續五次戰役,中朝聯軍將美國這個世界盟主,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美國憑制空和制海權,以炸彈、大炮和飛機作本錢,要中朝讓出1.2萬平方公里作為補償,毛澤東斷然拒絕,提出「談,可以;打,奉陪」的答案,和2019年的貿易戰多相似!經過艱苦卓絕的「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終於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其中最出人意外的是麥克阿瑟被杜魯門中途換帥,撤銷其聯軍統帥職務,由李奇微接任,一年後再換克拉克,直至1953年7月27日為止。(此戰美國支出400多億美元,中國戰費25億美元,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實踐證明,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美朝關係處於敵對一直延至2019年,66年了,仍無改善,美國一直制裁朝鮮,到特朗普上台,放棄重啟六方會談,改為元首會面,一見在新加坡,二見金正恩在河內,並無寸進,但朝鮮已發展成擁核國家。美國對朝外交,是其敗筆之一。
六、兩彈一星(1960─1970)
兩彈是指1964年成功發射的原子彈和三年零八個月後的氫氣彈(1967),加上1970年成功發放的衛星,這是在美國的核威脅和蘇聯撤走專家之下,自力更生而成功。當年的海歸如錢學森、鄧稼先等發揮了大作用。這批「兩彈一星元勳」,「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且看西方拚命防止核擴散,打擊伊朗朝鮮,便知當年中國如何不易,沒有核彈,沒有發言權,當年耻笑「寧要核子,不要褲子」是書生之見,當時還有很多支持者。這是封鎖中國的二十年,但「封鎖一百年,我們什麼東西都有了」,現在不又是「科技封鎖」來了嗎?2020年都到5G、AI時代了!中國的科技人才培養亦起來了,不會像50年前那麼艱苦,「華為華為,中華有為」。那年代,任正非正在當兵呀!誰又料到,「要不來,買不到,求不得」的核心技術,也如「兩彈一星」,得投入大量R&D支出,自己發展出來呢?科學家黃大年至死仍堅持「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只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艱苦奮鬥」的意願,將壓力變為動力,才是立於不敗的方法。2019年8月9日,華為宣布鴻蒙(Harmony OS)操作系統面世,在美國政府大力打壓之下,有自主的系統,其作用有如1964年10月16日的原子彈面世,同時在壓力下,站穩道德高地;防人之心不可無,確是管治良言啊!
七、咄咄逼人的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三大中美事件,1993年美國扣留檢查中國船隻「銀河號」,中國忍耐。1999年美國「看錯」地圖,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死了3人。只差15分鐘,死亡人數可達數十人,連大使都性命不保,中國忍耐。2001年南海中美「撞機」事件,中國空軍駕駛員死了,中國也只能忍耐。這三宗事件證明「落後就要捱打」,但亦因此,中國軍隊生產出很多種武器。中國每一變,「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協調發展。2001年中國進入WTO,經濟大躍進,國防亦大躍進。2001年美國亦遭逢911事件,從此不能再維持昔日光輝,2018年以來所採取遏制中國的手段,只會加速美國自身的衰落,中國亦將在以芯片為代表的新科技大力投資,封鎖只能逼出一些更爭氣的工程,中國工程師的實力,不再是吳下阿蒙了。美國的衰落已不可止,只因它不再是遵守法治的健康民主之國,不再是移民之夢,高科技領域人才三思何處去,政治僵局無法打破,醫療體系支離破碎,基礎設施落後,不能追上21世紀的需求。美國也不再是世界最後的消費者所在地,中國可以在歐盟、東北亞、東盟,甚至一帶一路國家,找到新的市場擴充地,而美國卻無法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白。因為盟友們事實上亦是競爭者,自己也有同樣產品,世事就是如此。
八、WTO申請案(1986─2001 )
中國自1986年7月申請恢復其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締約國地位,開始與多國談判。最大憤慨當然是美國領頭西方國家。細歷15年的時間。終於在2001年11月10日晚上6時35分,由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加入WTO,這15年間,連GATT都改名WTO了。中美談判,歷經列根、老布殊和克林頓8年,由共和黨談到民主黨,處處刁難,「科技產品禁運、大陸市場開放、零關稅,層出不窮,而其盟友日本、加拿大、歐盟,亦是老大不簽。他們不敢,情況膠着,中國不能入世,拿不到市場地位,就是撒手鐧,直至克林頓末年,要有一項拿出手的政績,才有必須談成的命令。中方龍永圖出陣亦無符,最後要朱鎔基親自出馬,當場交換幾項條約,才告塵埃落定。克林頓當年沒有不滿意,16年後特朗普卻不滿意。入世不能推翻,於是有可以推翻WTO的言論,抵制WTO,不通過裁判法官之舉,層出不窮。中國入世後,無疑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顯然不是特朗普和他的鷹派所樂見,關稅之舉,在美國看來是靈丹,但88年前胡佛所為,正是最佳證明,只會引起世界貿易大蕭條,連任亦不得,但88年的歷史,對美國人太久遠,不能成為前車之鑑,奈何!
結論
綜觀這八大事件,其實第九事件貿易戰正在進行中,同時還全是持久戰,中國不得不爭取教訓:
• 堅強的領導層,不會退縮,迎難而上。
• 正確的戰略,針對對方的弱點。
• 早有準備,防人之心不可無。
• 爭取外援,但要自力更生。
• 加強教育科技投資,培養人才紅利。
• 全民敵愾同仇,上下一心,防止分散。
• 科學家做驚天動地事,艱苦奮鬥不可急。
• 一般人做好份內的事,努力消費。
文章原刊於《灼見名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