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 修例風暴反思(二) 香港大多數市民的意願是甚麼?
在特區政府首場「對話平台」上,其中一位發言者指出,特首要聽取民意,可以到「連登」等社交媒體了解一下市民的想法。的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引發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社交媒體絕對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最先利用社交媒體推動社會運動的是「阿拉伯之春」運動中,在埃及積極進行反政府示威的Wael Ghonim,他在2011年時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解放一個社會, 你需要的只是網路。」,結果他成功利用社交媒體,推翻當時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權,不過在2015年底一場演說中,Wael Ghonim卻公開表示:「我錯了。」
Wael Ghonim公開認錯的其中一個原因,或者與埃及甚至整個阿拉伯,都不能從「阿拉伯之春」中得到更美好的政治環境,當中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夠基本上實現民主及轉型的國家,至於其他國家包括埃及,更要面對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而不少國家更因而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之中,最終更引發歐洲移民危機,並演變成「阿拉伯之冬」。其中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支持的穆罕默德·穆爾西成為埃及首位民選總統後翌年,被埃及軍方逮捕及撤職,最後引發自由派和軍方的支持者與穆斯林兄弟會抗衡,並在街頭發生一系列流血衝突,而埃及西奈半島接連發生宗教激進分子製造的恐怖襲擊。
除了內戰不斷外,「阿拉伯之春」發生後8年,埃及又再度回到強人政府統治的困局,在今年4月份就延長總統任期和擴大權力的公投獲得通過,掌權6年的埃及總統塞西將成為另一個長期掌權埃及領導人。
不過,為何成功推翻穆巴拉克後,埃及最終又會回到起點?這是Wael Ghonim一個後悔的原因。Wael Ghonim指出,阿拉伯之春由社交媒體發動,但同時社交媒體亦帶來致命的後果,就是對立情況在推倒獨裁者後突然湧現,社交媒體加快了散播謠言和仇恨言論的速度,所以Wael Ghonim開始反思由網路衍生的問題,並得出五個結論。
第一,由於一個按鈕便可以將許多刻意剪輯的影片、充滿偏見的文章在短時間內流傳到世界各地,但由於大部份人普遍傾向尋求持有相同立場的知音,所以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資訊,甚至按照立場來區分所有人,因此謠言的真相很多時都不能尋找。
第二,社交媒體令多元討論的機會漸漸消失,因為很多人會將不喜歡的言論封鎖、刪除,讓社交平台只餘下與自己擁有同樣背景、同樣思考模式的「好朋友們」,在失去討論空間,真相亦很難顯現,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撕裂會越來越嚴重。
第三,社交媒體缺乏討論空間,很多人習慣不閱讀內容或看一下標題,就按下讚好或者作出評論,同時社會已經不知不覺受到負面影響。
第四,網絡上的討論很容易變成憤怒的發泄渠道,但同時大家忽略社交媒體的受眾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張頭像,所以情緒發洩會為社會帶來負面情緒及影響。
第五,今天的社交媒體體驗被設計為利於傳播而不利於參與,利於張貼而不利於討論,利於淺薄的觀點而不利於深度的討論,結果社交媒體變成了人們說教的地方,而不是與人對話的平台。
故此,社交媒體的確阻止了《逃犯條例》之修訂,甚至在整個修例風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可能帶來的反效果,各位有沒有反思過?Wael Ghonim曾經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但他看似成功的經驗最後卻帶來不少後遺症,最後Wael Ghonim亦要作出不少反思,那麼各位抗爭者有沒有想過現時抗爭方法是否沒有檢討空間?
最後,當特區政府要聽取民意之際,其實示威者亦需要慎重地考慮民意,至於香港大多數市民的意願是甚麼?和平、理性、非暴力應該是大多數人認為合適的抗爭方法,同時大多數香港人追求的應該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可以安居樂業、和諧共融的居住環境,無論特區政府及抗爭者,希望都可以尊重民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