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新中國70年,年均經濟增速8.1%

2019-10-02
劉遵義
中大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AAA

BJ.jpg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0周年華誕。從全局來看,中國經濟在過去70年成績斐然: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49年的444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3.1萬億美元(以2018年價格計算),增長近300倍,年均增長率為8.1%;人均實際GDP從1949年的82美元到2018年的9415美元,增長115倍,年均增長率為6.8%。

這種經濟增長速度和可持續性,均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已經在2006年趕超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GDP在1949年尚不足美國的2%,到2018年卻已經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64%。

中、日、美三國實際GDP比較顯示(如圖1),中國GDP持續增長始於1978年改革開放,並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加速騰飛。中國也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日本的經濟表現也曾相當不錯,直到1990年日本經濟陷入停滯,至今尚未完全復蘇。而美國經濟除遭遇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衰退,在這一期間都保持了穩健增長。

 

圖1: 中、日、美三國實際GDP (1949-2018)

1.jpg        

比較中、日、美三國實際GDP增長率(圖2),中國的GDP增長率改革開放前波動劇烈,但1978年後數字持續為正,且顯著高於美國; 除去1989、1990兩年,也持續高於日本。直到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的實際GDP增長率都明顯高於美國。但自1991年以來,總體而言,日本的增長落後於中國和美國。

 

圖2: 中、日、美三國實際GDP增長率(1949-2018)

2.jpg

中國經濟增速受到了「大躍進(1958-59)」, 「三年飢荒(1959-61)」以及「文化大革命(1966-76)」的衝擊。當然,若不是因為「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經濟重創,中國也不會從封閉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向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過去的70年里,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伴隨經濟增長大幅度提高。以出生時預期壽命為例,在1949-2018年間翻了一番,從35歲增至77歲。35歲的預期壽命,意味着一個人在有生之年不大有指望見到孫輩,而77歲則完全不同——即使兒女們選擇較晚結婚。

 

圖3: 中國出生時預期壽命(歲), 1949-2018

3.jpg

圖3所示為中國在70年中的預期壽命變化趨勢圖(缺1950-1960年間之數據)。按照一般理解,20世紀50年代初內戰結束後,預期壽命會迅速迎來改善;但實際上最為顯著的增長發生於1961-1970年間,原因之一可能要歸功於當時的鄉村赤腳醫生。

上世紀90年代,預期壽命的數字趨於穩定,但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1995年又開始上升。隨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化進一步推進和醫療水平的提高,預計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升。

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成就更為令人矚目。作為中國政府的主要目標之一,消除貧困和環境保護是中國政府每五年在制定和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的唯一強制性指標。

 

圖4 : 按各年不同標準的中國貧困人口比例 (1978-現時)

4.jpg

圖4分別按1978年、2008年和2010年的貧困人口標準列出了中國的貧困人口比例。以2010年標準(每人每年2300元)計算,1949年幾乎中國人口全數處於貧困線以下。但到2018年,貧困率降至1.7%;預計到2020年,按2010年的貧困線標準,我國將徹底消除貧困。

恐怕再沒有其他世界大國像中國這樣重視脫貧問題。實際上,在改革進程中將所有人利益納入考量,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傳統。

在從中央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中國採取了「雙軌制」,讓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並行。這樣,既保障原有的正當經濟利益不受到破壞,又防止改革造成部分人利益受損。例如,在農業部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政府仍要求各戶繼續按照中央計劃上交公糧,完成任務之後才能參與自由市場,以此確保了城市地區的糧食供給。

和所有經濟體一樣,中國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匪淺,但中國也意識到自由市場本身不會補償「輸家」(losers)。因此,中國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去補償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輸家」和那些被遺忘的人群。雖然近年來中國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但與經濟改革前相比,每個人的生活都得到了顯著改善。這正是中國獲得成功的奧秘所在!

 

文章轉載自《觀中國》微信公眾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