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香港區選結果塵埃落定,那接下來呢?

2019-11-26
黃芷淵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231.jpg

香港「亂局」中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出奇地和平有序。投票率以71.2%創歷年紀錄,與筆者在選舉日預測的72%基本相約。香港地區政治版圖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452個民選議席中,民主派奪得388席,在全港18區中,掌握17個區議會的控制權;建制派僅奪59席。多名資深議員和政治明星敗選,毫無地區經驗的政治素人卻紛紛取勝。

區選結果到底反映了什麼?一切塵埃落定,那接下來呢?香港的僵局能打破嗎?

議席比VS票數比

論議席,民主派以約八成半壓倒性勝建制派。總議席數目比上屆的120席增加超過兩倍,建制派奪得的議席大幅減少超過200個。但論票數,建制派和民主派獲得的票數比僅為約41%比57%,似乎與兩個陣營的「傳統四六比」情況類似。

這與選舉制度有極大關聯。區議會選舉採取「單議席單票制」,結果以多數制決定勝負,獲得最高票數的候選人就會當選。舉例而言,AB兩個參選人,A的總得票數就算只比B多一票,A仍能奪得議席。民主派實際上就是得益於單議席單票制,即使在部分選區僅以非常少數的選票險勝,但在議席數目上獲得大比數勝利。

不過,香港立法會選舉採取的是「比例代表制」,即票數是按各政黨或候選人的得票比例分配議席。如果一個選區有五個議席,某政黨要獲得總選票的五分之三,才能在五席中取得三席。在這個制度下,還要採用分類及再分類的方式,並要考慮數額制及除數制等複雜因素。

假設把今年區選的投票結果換成是立法會選舉,在「比例代表制」下,議席分配的結果就不會相差那麼大。因此,這個比率結果難以再被複製。

選舉結果的政治意義

再論選舉背景。反修例風波持續近半年,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這個地區層面的議會選舉,更如一次民意投票。不少政治素人、民主派的後備人選或沒有實質地區政綱的參選人紛紛當選。這反映了本次選舉早已不是在比地區工作,選民的一票超越地區議題層面,成為表達訴求的民意風向標。

選舉之前,筆者就撰文提出,發起大型社會運動的主因,往往是對政府不滿。因此,社會運動容易對建制派的選情造成直接負面影響。歷屆選舉結果顯示,社會氣氛緊張時,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是選民投票的重要考量。這次建制派選情嚴峻,可說是意料中的事。

修例風波效應下,民主派選民幾乎前所未有地團結,往屆在同一選區相互「鎅票」分薄票源的情況,這次僅在極少數選區發生。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會繼續團結一致,還是恢復過往的撞區競逐,也是影響選情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開始為此次選舉結果做不同解讀。筆者認為,不必過份高估這個結果,這是特殊政治背景和選舉制度下衍生的結果;但也不能低估選舉反映的種種問題。

民主派取勝,不代表主流民意支持暴力,更不代表香港市民安於現狀。正正是對香港目前的亂局不滿,才會激發破紀錄的投票率和投票人數,希望透過《基本法》賦予香港居民享有的選舉權利,以選票表達意見。

另一方面,有人擔心,選舉結果會變相鼓勵社會暴力,甚至令「港獨」思潮蔓延。但必須認清一點,在當下的大背景下,多了人討論,不等於就是普遍認同這個主張,更何況,「港獨」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根據《區議會條例》第 34 條規定,所有區議員參選人在獲提名參選時,必須作出聲明,示明該人擁護《基本法》和保證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前,選舉主任亦多次向疑似鼓吹「港獨」的參選人去信,查問政治主張。只有不同意主張「香港獨立」是港人自決前途的選項,才有機會「入閘」。換言之,所有區議會當選人,都是依法由選舉主任確認提名有效、擁護《基本法》及不同意主張「港獨」的。

建制派的教訓

建制派與民主派的「傳統四六比」有一定基礎。這次建制派的總得票率仍保住四成,實質票數沒有減少,反而普遍增加。這反映了建制派除了保住原有的基本票源外,其實也獲取了一些新支持者的選票。只不過,選舉不是和己方比較的遊戲,民主派的新票源遠遠多於建制派,導致今天這個結果。

「首投族」不可忽視

筆者觀察到,這次選舉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投票日當天,多個票站現人龍,但投票人數多,建制派和民主派起初都覺得對己方有利。建制派覺得,支持者透過行動表達渴望「止暴制亂」的聲音;民主派則認為,不滿現狀就要以選票表達訴求。

修例風波令不同政見的香港人政治覺醒。除了不少剛滿18歲而登記的年輕選民外,還有不少「銀髮族」首次投票。而撇除「傳統四六比」的基本盤,新增的首投族以及中間選民很大比例地左右了這次的選情。建制派明顯未能吸引他們的支持。

政治背景是一大因素,地區工作也是關鍵。

建制派能否真正急選民所急?抑或關心選民的真正需要?筆者一個朋友分享說,區內連接主要斜坡的扶手電梯維修多月,居民出行極為不便。民主派區議員參選人的政綱裡寫着「全力監督政府關於電梯更新進度」,建制派參選人政綱卻以「關注野豬出沒」作為焦點。要贏得選票,得到民心,只有換位思考,急居民所急,為選民做實事。

這或許只是個別例子,但筆者在採訪過程中也發現,部分資歷深厚的區議員,自認為紮根地區多年,有一定知名度,在地區工作上就草草了事,甚至被選民批評,只有選舉前才能看到他出來拉票,平時幾乎見不到蹤影。

當然,社會處於政治亢奮,區議會的政治成分增多,立場先導也是主因。這對多年來認真做實事、關心地區議題的建制派區議員極為不公平。

有紮根地區多年的敗選建制派區議員告訴筆者,支持他多屆的選民告訴他,很感謝他為社區的付出,也非常滿意他過去的地區工作表現,只是因為自己在反修例風波中的政治立場,這次決定把手中的一票投給民主派,作為民意表態。

朋友無奈,而這批建制派區議員,無疑就是犧牲品。

對港府的警號

特區政府一直強調要着力做好民生工作,但區議會的新政治板塊分配失衡,未來幾年在地區工作上必將面臨不少挑戰。

回到反修例風波議題上。這段時間以來,香港政府的危機管理意識和應急管理能力都非常弱。筆者早在六月中就撰文提出,港府當務之急是要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建議政府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人選和時機,儘快安排與不同團體代表對話溝通,並應阻止警民間的對立情緒惡化。

結果,政府每一步都走慢了很多:危機出現沒有即時警惕,市民和平表達訴求時沒有迅速直接回應,暴力苗頭出現時沒有立即制止。半年了,政府除了在多個場合不斷譴責暴力,所謂「止暴制亂」的責任仍落在警方身上。警民關係越趨惡劣,修補社會撕裂不成,更把中間聲音推向兩極化。

這次的選舉結果是一個極大的警號。當局在危機管理上缺乏撲火智慧,甚至有人直接將問題歸咎於民生議題,對香港民情造成誤判,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

特首林鄭月娥的社區對話一度有些許成效,可惜跟進工作沒有隨即展開,新矛盾快速又現,前功盡棄。政府多次強調,民生工作不能拖,但與此同時,當局必須直面當前最嚴重的社會矛盾。如果繼續在當前問題上採取「拖字訣」,抑或摀住傷口迴避問題,既不能療傷,更會令傷口進一步潰爛。只有直面痛處,積極找出應對方法,並重新思考與規劃未來的發展之路,才能為香港破局。

這次的區議會選舉,必將對明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和下屆特首選舉造成影響。選舉只是一個節點。民主派,尤其毫無經驗的政治素人當選了,接下來他們的地區工作成績如何?這是對他們赤裸裸的考驗。另一方面,止暴制亂、盡快恢復社會秩序仍是香港當務之急,特區政府與建制派如何痛定思痛,挽回民意,決定着香港的未來。

區議會選舉結束,但這一切只是開始。接下來的工作,才是關鍵。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鳳凰衞視高級記者

 

文章原刊於《紫荊時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劉業強希望各位市民特別是鄉郊居民,能夠在12月10日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中把握手上的一票,投選心儀的候選人。

    劉業強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