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區議會選舉之後的政治走向
時事短打 鮑渤
香港區議會選舉在喧囂之中塵埃落定,泛民主派取得近 86% 的議席。這場政治海嘯,導致建制派長期主導的整個基層的陷落。筆者全程觀察了這場香港投票史上最大規模的狂歡,幾乎通宵守在電視機前,見證了294萬選民湧向票站,總投票率71.2%,有的選區甚至高達八成,縱算在世界選舉史上都不多見的選舉。
選前有許多建制中人估計,儘管反修例抗爭對泛民有利,但建制派長期主導全港十八區的議會的局面不會改變。泛民上屆只有區區121席,要翻盤談何容易。所以今次藍黃爭奪452個席位,西環有人認為五五波已是悲觀估計,兩大陣營叮噹碼頭,建制有機會略佔優。但一覺醒來,泛民斬獲388席,跌破的眼鏡碎了一地。北京對這個結果吃驚不小,新華社只用了三百多字報道,誰勝誰負隻字不提。
在香港陷入史無前例的動亂中舉行的這次選舉,改寫了香港區域組織的勢力版圖,其未來的政治走向,至少有四點值得關注。
其一、延續了近六個月的反修例風暴,一直說沒有大台。但如果剛剛勝選的388位泛民議員組成「十八區議會聯盟」,就是一股不可低估的政治力量。這個黃絲主導的參政平台,控制著區議會主導權,無異於在街頭之外開闢了另一戰場,街頭和議會抗爭齊頭並進。
在民主黨召開的記者上,胡志偉已明確表示要好好利用這個「民意的載器」向政府施壓,比如要求林鄭回應「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其二、區議會作為地方基層組織,其職能是就市民日常事務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並參與地區管理。也因此,區議會承接了政府劃撥的大量行政資源,有人估算泛民每個月至少多了三千萬公幣可以延聘「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投身政治。
現時全港七成的區議員都是建制派,18區的正副主席全數由建制派壟斷,「蛇齋餅粽」則是民建聯、工聯會與基層街坊保持情感聯繫的一種手段。有了更多的區域資源,黃絲議員也會依樣畫瓢。
2014年,黃絲在佔領中環期間打的是「陣地戰」,清場而敗陣之後,曾經喊出要走進社區「深耕細作」達致「遍地開花」。如今攻陷了區議會,為這個目標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其三、眾所周知,特首選舉委員會共有1200席,其中港九及新界區議會佔了117席。控制了區議會的泛民,如今有條件取得全數議席。如果加上泛民在選委會已經獲得的大約300席,雖然離染指特首選舉尚有很大距離,但影響力不斷增加,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是北京最不願意看到的。
北京一直視香港動亂的本質為管治權之爭,特首選舉則是管治權爭奪的最重要一環。特首之尊形同「太子」,也因此,陪太子讀書可以,但挾太子自重或自己加冕為太子,則萬萬不可,北京不會坐視不理。
其四、本次區議會結果將對明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帶來變數。立法會與區議會的關係千絲萬縷。控制了區議會,立法會拉票的機器就更強大。其實早些年就有泛民的軍師建言,削弱建制派在區議會的勢力,是圍打立法會選戰的第一仗。
此外,回歸以來首次變天的區議會,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打破一直由建制派壟斷的區議會(第一)功能組別立法會席位。至於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則是由全港單一選區合共數百萬名選民選出的超級區議會選舉,也將成為爭奪更激烈的陣地。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有一點值得建制陣營鼓舞。在如此不堪的社會氣氛下,建制派獲總票數約134萬票,泛民獲得大約167萬,僅三十多萬之差,並沒有因反修例運動拉開很大距離。換言之,傳統的六四黃金比例大致還在,泛民得票率只有 57%,建制的得票率仍然維持在 41%。這說明建制派的基本盤沒有動搖,所以有所謂專家評估建制派被「連根拔起」或「崩盘」,筆者不以為然。
建制派對基層民生的工作,比泛民主派做的更多、更細、更扎實。建制派敗陣,在一定程度上是非戰之罪。誠如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所言,這是一場政治選邊站的選舉。回歸過去的選戰,大致上都呈現一個特徵:特區政府民望愈低,建制派選舉成績就愈差。反之亦然。
如今林鄭管治班子的民望屢次探底,火燒連環船的效應自然呈現。有媒體專門對30 個「催淚彈重災區」做統計,發現民主派候選人錄得 29 勝 1 負,得勝率高達 96.7%。反觀建制派第一大黨的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僅以三百餘票之微弱優勢擊退空降前來攪局的長毛,逃過一劫。民主派陣營的前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在勝選之後說的一句話很中肯,「千萬不要忘形,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千萬不要覺得選票是屬於自己的」。但願所有新當選的泛民議員能記住這句話,不要把社區當作是政治競技場,而應以謙卑的心,實實在在服務香港市民。
這次選舉,是在催淚彈、高壓水炮和火光戛然而止的情況下進行的,讓歐美成熟的民主國家,都驚歎香港人的公民素質之強、政治參與的意識之高。特區政府亦借選舉契機,讓沉默的大多數用選票表達了人心向背,讓洶湧的民意得以渲泄疏導。如果香港社會在選舉之後能夠回復安寧和諧,則無分藍黃,香港市民就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