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台灣藍綠矛盾逐漸消弭對香港的啟示
還有一個月,台灣就將舉行總統大選,雖然劇情依然是一成不變的藍綠對決,蔡英文也通過舔舐香港的人血饅頭成功上演了逆轉勝,為越來越平淡乏味的選舉增添一絲亮點,但我們已經很少看到上世紀90年代選舉制度剛剛引入台灣時的那種民眾熱情。和今天香港的藍黃對峙相似,當年台灣不少人也是因為藍綠的政見不同,導致家庭不和、朋友反目,但為何這一幕今天不再呢?台灣彌合這種撕裂的經驗值得香港參考,但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同,筆者悲觀地認為,也許香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實現。
台灣剛剛引入選舉制度時,民眾高漲的熱情令人瞠目,一度被視為民主的典範。但幾乎每年都上演的各種大小選舉不但令人感覺審美疲勞,而在選舉過程中,政治人物的各種奧步(作弊)、黑金層出不窮,更令民眾質疑政治人物的品格和選舉結果的真實性。但最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選舉,民眾發現原來政治人物的承諾一點都不可靠,新上台的不見得就比下台的人好,甚至更差,選舉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因此,台灣民眾的選舉熱情近年不斷下滑,以總統選舉為例,投票率從一開始的八成,下降至上屆的66%,縣市長、立委等其他選舉同樣如此。但這其實正正反映了台灣民眾在政治上的成熟,縱觀其他歐美國家的選舉,投票率都不高,以美國為例,最近幾屆的總統選舉投票率都在五至六成之間波動。因為大家都發現,選來選去的結果其實都差不多,美國人的說法是「兩個魔鬼裡選一個」,自然就慢慢失去了熱情。
時至今日,對不少人而言,選舉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過選票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成為情緒發洩的渠道。還是以美國為例,最近幾屆總統選舉投票率最高的是2008年,接近6成,原因不難理解,2007年的金融海嘯令不少美國人傾家蕩產,民眾怨氣高漲,所以要藉選票教訓一下共和黨。最低的是1996年,不足5成,因為時任總統克林頓的第一個任期做得不錯,大家沒有什麼怨氣需要發洩,所以也就懶得投票了。
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有一個定期的、大規模的怨氣宣洩渠道是好的甚至是必須的,否則怨氣越積越多又無處宣洩,就如同今天的香港一樣遲早爆煲。因此,雖然選舉制度弊端重重,民主理念越來越受質疑,但是由於其能提供一種遠比革命等暴力方式傷害小得多的政權更替的手段,所以民主選舉依然被視為一種相對比較理想的模式。當大家發洩完怨氣後,又可以有幾年的容忍期,然後等待下次發洩,不斷周而復始。
台灣原本的藍綠對立,就是通過選舉發現,原來不管誰上台結果都大同小異,這次投藍營下次可能投綠營,政治立場不再像之前那麼堅定,那麼民眾之間的矛盾也就消弭了大半,再加上對政治的熱情持續下降,藍綠對立也就越來越緩和了。香港雖然也有各種選舉,但最重要的特首選舉,普通人無法置喙,所以也就達不到宣洩情緒的作用,甚至適得其反,因為選舉模式的限制,自己心儀的人可能連參選資格也沒有。
由於反對派幾乎沒有機會通過選舉上台,所以也就無從證明他們能比建制派做得更好或更差,雙方的支持者都只能基於假設來認為如果反對派上台香港會變好或變差。由於雙方的假設永遠都沒有驗證的渠道,因此也就只能不斷爭執下去誰也說服不了誰,所以筆者認為香港的撕裂難以彌合。社會撕裂其實只是香港問題的一個寫照,如果香港的政治制度不改革,香港問題甚至看不到解決的希望,這就是香港悲哀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