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破鏡能否重圓?——內地輿論對修例風波中香港的觀感演變
上週日,香港經歷了區議會選舉後首次獲發警隊「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響應者眾多,主辦方宣布有超過80萬人參與了此次遊行。遊行自然再次獲得香港各大媒體的頭條報導,然而反觀內地輿論場,在內地最大的網絡平台新浪微博,各大媒體的報導只獲得了個位數的轉發,關注者寥寥。比起修例風波伊始內地輿論場對香港事件的「全民關注」,動輒上億的瀏覽量,修例風波顯然熱度已過,成為了內地網友所說的「無心再追下去的港劇」。
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不僅成為了震動全球的「黑天鵝」事件,也讓內地民眾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全方位的觀察香港。我曾試想過內地民眾終將慢慢了解一個真實的香港,卻從未想過深入的了解是以這樣的契機、這種方式展開。觀察內地輿論場對香港修例風波事件的關注與討論,我個人感覺內地居民對香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心態演變,兩地之間的隔閡也隨着這樣的演變而逐漸加深。破鏡能否重圓,是一個值得認真思索的問題。
在修例風波發生之前,內地居民對香港的印象雖然不一而同,卻或多或少都對這裏寄予了美好的想像與觀感,香港的電視劇與電影,是伴隨着內地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維港、旺角、銅鑼灣,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地名;魚蛋、雞蛋仔、乾炒牛河,是內地人嚮往的美食……而現在,隨着自由行的不斷放開,節假日來香港購物,光迪士尼與海洋公園,也成為了不少內地居民節假日的首選。而這一切,在六月之後,卻都改變了。
「憤怒」「不解」是修例風波後內地居民對香港當前現象的第一印象。香港修例事件第一次大規模進入到內地的輿論場中,是6月底激進示威者開始「佔領機場」。在此之前,雖然香港已經歷了兩次超過百萬人的大遊行,但都未在內地輿論場引起大規模的波瀾。香港激進示威者開始佔領機場後,越來越多的短視頻開始出現。佔領機場過程中,出現了機場示威者往老人背後貼紙條以及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對示威者表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的新聞事件。內地輿論場第一次全面將焦點對準到香港,香港問題激發起全民討論。#付國豪#的新聞話題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火速衝到新浪微博熱搜第一,截至目前,關於付國豪的話題已經超過了13.3億的瀏覽量,超過36.4萬的討論。內地網友通過發微博、發朋友圈等各種方式對付國豪的遭遇表示憤怒。
而在此之後,激進示威者在遊行中又多次出現侮辱國旗和國徽的事件——海港城的國旗被扔入海中、香港中聯辦外的國徽被污損。這些新聞事件圖文並茂的出現在內地的輿論場中,加之不少KOL,大V的轉發,同時央視還推出了「14億人護旗手」的微博話題,內地輿論場的頭條連續一段時間都被香港所「佔領」,內地居民好像覺得認識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香港,伴隨的感情則是憤怒與不解。不少人疑惑,為什麼內地對香港已經給予了很多關照,香港人仍然可以如此排斥內地?更有「尚武者」轉發武警官兵在深圳集結的視頻,不斷呼籲解放軍可以出動,進而解決問題。
「嘲諷」與「看衰香港」是修例風波中期內地對香港觀感的關鍵詞。修例風波進行至8月之後,香港示威者的形象的形象幾乎已經固化,被標籤成「反中」「港獨」的固定形象。而隨着越來越多的媒體進入香港,香港示威者的一些行為也被放大,讓不少人覺得很多行為幼稚且不可理喻,針對示威者的「段子」(即內地所說的笑話)也越來越多的出現:示威者在標語中出現不少錯別字,如將「必報元朗仇」寫成「必報元朗愁」,將「時代革命」寫成「時伐革命」等等;示威者為了阻礙人返工,躺在地鐵與站台中間,讓列車無法開動;還有將「沒有暴徒,只有暴政」喊成「沒有暴政,只有暴徒」;有示威者在集會過後表示要在馬鞍山建都等等……這一系列片段性的畫面在內地廣為傳播,雖然當激進示威者沉浸在進行一項偉大事業的幻想中,內地輿論卻將這一切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方向。
而此後,中央出台支持深圳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文件,雖然文件早已起草,只是按時間節點公佈,內地網友及輿論場仍將此解讀為「中央打算放棄香港」。而隨着暴力示威活動的不斷進行,香港零售及旅遊業的「斷崖式」下跌,更讓不少人認為「香港經濟已經不行了」,並開始從各方面「看衰」香港。
第三階段,香港的形象已完全「黑色化」,內地對香港的事情開始默然。10月之後,勇武派開始佔領各大新聞的頭條,示威者的活動也越來越遠超底線。在反蒙面法正式施行的前一天,香港多個中資銀行、星巴克遭到破壞,港鐵站被縱火,閘機被砸壞;多個交通等被破壞……香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形容「香港遭受了自二戰以來最大程度的破壞」;而除了店鋪、交通設施的破壞外,越來越多針對普通市民的「私了」行為出現,馬鞍山羅伯被縱火、有清潔工被擲物砸死、的士司機被打到血流滿面……這一切的行為,讓原本「東方之珠」的香港在內地人心中成為了「暴力之都」,不少內地居民都表示「不敢去香港」,來港求學人數也大幅減少……說起香港,不少內地居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我會不會被打?」
在香港形象已經完全改變的同時,內地對香港發生的一切開始越來越淡漠,曾經甚囂塵上的「解放軍出兵論」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香港越亂越好」「就不要管它了,看還可以鬧到什麼程度」,而香港,似乎再發生什麼也難以引起更大的波瀾。即使日後經歷了區議會選舉、美國通過香港人權法案這樣足夠重量級的新聞,關注的也只是特定群體。對比起#付國豪#超過36萬的討論量,香港區議會選舉只獲得了1276次的討論;而關於12月8日的香港遊行的新聞,各大媒體的報導也只獲得了個位數的微博轉發。香港話題的熱度正逐漸淡去,從輿論的中心,慢慢離開。
香港從發生修例風波到現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香港在內地輿論場與居民心中的形象卻發生了全方位的逆轉。內地與香港各自的輿論場好像兩個巨大的沉默的螺旋,自說自話,難以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兩地形象也在彼此輿論場中完全異化,而如何修復與改變香港的形象,則是任重道遠之路,前途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