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漢宗:「社會事件」怎能為市民帶來正確的國家安全認識?
香港官員處理整個黑色暴亂的態度曖昧,黑暴期間國家在深圳舉行香港各界座談會發動各界團結起來止暴制亂,目標明確,可是香港官員竟唱反調,稱暴徒是「示威人士」,稱黑色暴亂是「社會事件」。直到現在,香港官員還續稱這場黑色暴亂是「社會事件」,手執權柄的官員仍想採用「政治中立」為官避事,可見「社會事件」的稱謂流毒甚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20年1月16日上午在立法會出席答問會的開場發言說:「就今次社會事件的成因和深層次矛盾進行獨立研究以及檢討,亦是邁向社會復元的重要一步,我們正在邀請社會領袖、專家和學者,組成獨立檢討委員會。」林鄭月娥2020年11月25日的施政報告,多次對2019年黑暴作出「社會事件」的定性:「144. 去年的社會事件,加上自今年年初起持續的新冠疫情,為部分市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151. 然而,去年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及後,指令財政預算案需撥款1,730萬元外聘專家學者為暴亂塗脂抹粉,實行政治化妝,真是匪夷所思。
林鄭月娥對2019年黑暴作出「社會事件」的定性,蕭規曹隨,三司司長照本宣科。2021年4月12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出席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議員何君堯詢問她作為政府的法律顧問,會否為前年發生的事定性,應稱為「黑暴」還是「社會事件」。何君堯說如果只是普通社會事件,就不會有國安法出台,議員們都稱作「黑暴」,他對官員仍說「社會事件」感到反感,要求該官員以及當局能糾正思想,指出「黑暴」不是「社會事件」,是「顏色革命」。
鄭若驊辯稱,如何稱呼事件不影響法律決定,最重要是維護法治,依法行事,不是如何去稱呼一件事。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日本政府最近與右翼出版社狼狽為奸,竄改歷史教科書,繼續壯大右翼勢力,作為鞏固軍國主義思想的支點,歷史教科書以「南京事件」取代「南京大屠殺」,妄圖掩蓋殘暴的侵略戰爭罪行。香港官員以「社會事件」取代「黑暴運動」,當然與日本軍國主義以「南京事件」取代「南京大屠殺」性質不同,但香港官員發出甚麼訊息?須知正名的基本含義,是讓事物的名和本來面目匹配,達到名實相符,做到符合正義。
自2019年以來,中央處理香港問題的字典,只有「止暴制亂」4個字,非常明確和聚焦指出,制止香港所爆發的反政府暴亂是重中之重,從沒有「社會事件」這4個字。可是同一時期的特區高官說法,卻只有「社會事件」,沒有「止暴制亂」這一中央明確定性的稱謂。
直到現在,香港官員還續稱2019黑色暴亂是「社會事件」。2021年5月20日,香港國安法實施近一年,部分黑暴攬炒分子畏罪潛逃海外,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社會事件雖因疫情暫告一段落,但相信疫情過後示威會再次出現,不過預料性質和情況都會有改變;2021年3月18日,最新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發布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作錄影開場致辭,仍然聲稱「2019年社會事件」。2021年3月12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總商會舉辦的研討會時,仍然聲稱「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不少社會事件」; 2021年3月9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香港出現的社會事件,危害香港政治體制和選舉制度」。
2020年5月6日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表示,「黑暴」、「攬炒」是香港社會的政治病毒,是「一國兩制」的大敵,指出黑暴一日不除,香港一日不寧。發言人指出:「不少人是眼看黑暴勢力橫行於街頭社區,法律之劍的懲處卻遲遲未到,因而敢怒而不敢言,痛心疾首而徒嘆無奈。」但香港官員卻一直將黑色暴亂說成「社會事件」。香港被無休止攬炒,掌握公權力的機構和人士沒有充分實際行動依法履職,是癥結所在。
香港官員以「社會事件」取代「黑暴運動」,發出甚麼訊息?是「保持中立」還是為官避事?如果在黑色暴亂期間,香港官員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被暴徒報復,避免被「連儂牆」起底欺淩,那麼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黑暴退潮,動亂收斂,香港恢復法治和秩序,香港官員仍然以「社會事件」取代「黑色暴亂」,是對黑暴心有餘悸,還是為官避事陋習深入骨髓,難以擺脫?是謬種流傳,習以為常,還是文過飾非,知錯不改?
2017年七一國家領導人視察香港期間,在會見港府新班子時,送了他們三句非常精闢的話,其中一句是「為官避事平生恥」,此句出自金元之際文學家元好問的詩篇《四哀詩•李欽叔》,曾國藩《治心經誠心篇》中「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即為官從政者在其位則謀其政,「避事」不用心做事,不盡其責,得過且過、敷衍懦弱、害怕擔責,是平生最大的恥辱。
港府到現在還沒有公開澄清「社會事件」的說法,以至於「社會事件」的說法招搖過市,流毒甚廣,這怎能為市民帶來正確的國家安全認識和概念?怎能引導市民分清黑白和明辨是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