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PISA排名對香港教育改革的啟示
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查。今屆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的79個國家/經濟體中,香港學生在科學、閱讀、數學能力的平均分分別為517分、527分及551分,其中閱讀及數學能力全球排名第四,較上屆下跌兩名,跌出三甲席位,科學能力則維持在全球第九。
反觀鄰近地區澳門,澳門學生過去落後港生約40分,但今屆在科學、閱讀及數學能力均超過香港,三項能力首次位列全球第三,成為澳門歷屆之最。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警號,香港也應該藉此反思這次排名結果,改進教育制度,提高學生能力。
部分本港學者認為,香港科學能力表現持續下跌,相信與學制有關。本地大學收生制度只重視四個核心科目,即是考生必須在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個科目考獲相應等級,達到最低入學要求的「3-3-2-2」才能獲升讀大學的入場券,因此也導致大部分學生及家長只是「求分數」,物理、生物及化學等學科長期被忽視。
但是面對科技主導的世界,香港如何培養人才迎合產業轉型及知識性經濟發展已是一大挑戰。筆者多年來一直推動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近年政府才較積極為全港中小學校引入STEM教育,開始鼓勵青少年在科學方面發展,但現實情況卻是本港的教育體制目前仍以應試教育為本。此次PISA的結果正正提醒了當局須虛心檢討,筆者亦建議政府盡快改革大學收生制度,及全面提升STEM教育,將Coding 編程及AI 人工智慧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
香港學生的軟能力、健康的價值觀、抗逆能力、創新思維、成長思維及生活滿意度等亦十分重要。香港學校要創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在關注學生高水準表現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幸福感。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幸福感與校園欺凌現象密切相關,2018 PISA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三年的努力,澳門的校園欺凌現象已得到改善,筆者曾去信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要求跟進校園欺凌問題,建議特區政府參考外地做法,研究制定「反欺凌法例」,真正做到校園欺凌零容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港中學生有權決定自己的選修科目,因此學生往往會抱著捨難取易的心態,選擇一些較容易取分的科目修讀;且在升大學選擇專業時學生們也偏向於商科,間接導致本地科研人才出現斷層問題,缺乏足夠的科研人才。對此,筆者認為政府可參考其他領先城市的經驗,例如完善科研人才培訓機制、增加研究院的研究人數、改變學制鼓勵學生選讀科學等措施。期望政府能恰當使用今屆PISA評估結果為提供高素質的教育作定期檢視,促進教與學的全面發展,找出教育制度的隱患,以新思維作出改革,培養主動愉快學習、善用科技、德才兼備、放眼世界的新一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