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寧:海洋公園患的叫「香港病」
在「黃色經濟圈」這名詞未出現之前,不少人已經提倡支持本地經濟,近日作為百分百「香港品牌」、全球只有一個的海洋公園,計劃向政府尋求注資逾100億元,用作擴建及增設叢林探險樂園等新設施救亡,消息一出,市場當然聯想到過去大半年的反修例風波,累訪港旅客大跌逾5成,影響海洋公園的生意。筆者無意說示威活動對旅遊業無影響(因為實情是好大影響),但只想問,沒有過去大半年的示威活動,海洋公園能賺錢嗎?黑色幽默點說,海洋公園可能要多謝黑衣人、示威者的抗爭運動,令其向政府「伸手」來得理所當然。
說一點歷史,海洋公園於1977年1月開幕,至今已有43年歷史,最初由政府免費撥地,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捐助4億元興建,並由馬會管理。早期海洋公園的營運資金,主要依賴門票收入及馬會的撥款支持,但因為入場費偏低,所以大部分時間錄得虧蝕。1987年,當時的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由馬會撥款2億元成立信託基金,自此海洋公園亦成為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以商業手法經營,逐步提高入場費,由於當時香港沒有類近主題和規模的主題公園,加上經濟發達,海洋公園開始轉虧為盈。
但1998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而且海洋公園未有注入新元素,公園再次開始出現虧損,其後就連馬會也不再撥款資助。後年因為獲得「蘭桂坊之父」盛智文任主席,他將海洋公園建設成具有亞洲特色的現代樂園,還加入如海洋公園哈囉喂的本地文化元素,再次吸引香港居民,更成功將海洋公園轉虧為盈。
隨著盛智文於2014年「被卸任」,同年海洋公園的遊客人數亦開始不斷下滑,去年度跌至僅570萬人次,不單是2011年以來新低,更加是連續四年虧損,至去年6月的年度虧損5.57億元,按年輸多一倍,是歷來最大虧損,由此可見,海洋公園入場人次低企的主因絕對不關反修例風波的事,自身經營肯定有其問題。三、四十年前,海洋公園對港人來說是無限新奇,加上那個年代廉航尚未普及,一般家庭未必能經常出國旅行,假日一家大細去海洋公園,可能已經是要預早一個星期「plan定」的大節目。
時代不同,四十年前跟父母去海洋公園的小朋友,如今已為人父母,但海洋公園對他們的小朋友又是否一個「選項」呢?都不說日本、新加坡、台灣等的主題樂園,在香港要看卡通人物的有迪士尼,要看野生和海洋動物的,內地長隆擁有的每款動物,都是「一堆堆」計,海洋公園豈能相比。
其實很多年前,已經有人提出關閉或者搬遷海洋公園的計劃,甚至有人提議將海洋公園用來起樓。利申一下,海洋公園是筆者兒時的回憶,因此心底裡對海洋公園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情感。如今海洋公園已向政府提交「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建議書,有意重新定位發展,但時代不同,海洋公園真的與香港一樣遇上定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有像盛智文般的奇才,能夠帶領海洋公園再闖高峰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