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香港的第三支柱未來應如何發展?

2020-03-05
黃洛絲
公營機構工程師
 
AAA

89b16642-0c20-4db2-bf4a-e420956d2a13.jpg

民粹主義越來越風行,國家主義也誘發越來越多的強硬派,同時高度自由的市場主義持續是香港的核心發展價值,但恰恰市民卻越來越討厭政府、富商和制度,憤怒,控訴和撕裂越趨嚴重,而政治領袖和政黨似乎找不到解決方案。選舉再多,非建制贏得再厲害,卻又改變不了現況。

最近看到一本新書,由前印度央行總裁拉詹所寫,名為第三支柱,帶來不少啟發,香港未來的社區發展著實有不少參考的地方。書中詳述了過去幾十年,世界各地的第三支柱面對著極大的發展困境。不少社區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和技術變革,而改變了不少地區的就業和既有的發展模式。而新生的貿易發展也改變了舊世代賴以成功的方程式。而這些趨勢無疑是弱化了社區的發展,也吸走了人才。最嚴重和明顯的例子發生在美國,一些中部城市如底特律,從一個昔日輝煌的工業和汽車製造業重鎮,變成今日一片廢墟,工廠和住宅都沒有人住和使用,罪案頻生,整個城市只餘下老人家。同樣地,香港自從工業化退潮,大量工廈沒有用途,而且一下子很多中年人失業,沒有來得及轉型。同樣地,越來越多的服務業,零售業和飲食業都被連鎖式商店和公司主導,今次疫情看到很多基層被市場力量所淘汰,生活變得沒有保障。

遠在日本,早有社區設計的研究出現,並分成社區設計 1.0、2.0 與 3.0。在第一階段,城市以「為社區設計」作起點,設計多由設計師、建築師和官員聯合領導。在香港應用起來,就是民政事務總署,聯同建築署,規劃署和區議員,想想不同區域應有哪些建築,怎樣規劃用地,商業、工業用地的比例如何等。到了第二階段,則引入和社區一起設計公共建築,由設計師與市民一起構想各類型建築的模樣。而最後一個階段,則是講求如何和社區一起設計生活的方式。

結合上述兩個現代概念和理論,官員和區議會就不是處於對抗的狀態,或是只是淪為諮詢機構,舉手機器,立法會工程界,測量界和專業界別,就應該聯手與政府部門就不同社區的發展一起謀劃。舉例,觀塘區有不少工廈,是否可以騰出一些機會和空間,讓政府和市建局出手收回部分用地,然後交給區議會招標,並劃定部分用來發展成青年創業空間,工業化4.0的用地,以及增加區內綠化環境和公共空間。這樣,就能慢慢促進區內就業,也鼓勵年輕人創業,而不是像目前這樣,不少工廈只是用作倉庫或是用作非法劏房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