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自律隔離 限制社交

2020-03-27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3-27 at 10.22.51.jpeg

香港人撐醫護,不應用口講,也須實際行動。當醫生動之以情,跟市民說「I stay work for you, you stay at home for us.」(我為你們堅守崗位,請你們為我們留在家中)。今天打開電視,蘭桂坊樂隊群組又新增確診,短短數日超越佛堂群組的確診人數。然而,打開Instagram或Facebook時,就如置身平行時空,友人聚會飯局依舊。針對民眾聚集,政府本想用「禁酒令」作規管,卻劣評如潮,一眾行會成員更紛紛走出來「打對台」。時間不等人,如果港府仍希望單靠市民自律,減少聚會就能抗疫,可說是痴人說夢。醫生專家早建議採取更高級的防疫措施,截斷傳播鏈減少人群聚集,筆者認為立法限制社交人數必須做,更應立即做。

多國下「禁足令」 新加坡禁10人以上聚會

其實,在不少海外國家早已經制定減少市民公眾地方聚集的措施,例如德國禁止家居或工作地方外有兩人以上的聚會、法國更是落實「禁足」措施;作為香港「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也果斷關閉娛樂場所,除了工作與學校需要外,只容許10人或以下的聚會。無可否認,要仿效其他國家採用極端、嚴厲的「禁足令」,或是限制食肆和娛樂場所營業時間必然引起有關持份者反對。在抗疫與商業利益取捨,港府現時別無選擇,應即時立法限制社交人數。

立法限制人群聚會   飲食業應以大局為重

針對飲食界的「辣招」未殺到,有飲食業代表知悉限制聚集人數的建議後,亦立即作出「反射動作」,聽聞行會成員張宇人化身「反對派」,業界憂慮影響飲食業生意更為慘淡。然而,在抗疫路上無人能獨善其身,疫情下各行各業無可避免大受影響,試問若每個持份者只顧及自身利益,我們不可能成功抗疫。如果疫情沒有完結的一天,飲食業最終只會受無盡的痛苦。與其長痛不如短痛,飲食業應配合政府的措施。

在港府的「勸導」下,最近數間大型飲食集團都「識做」,帶頭自行縮短堂食服務時間,晚市只提供外賣服務。如果業界不希望政府更嚴厲規管營業時間,業界可多走一步,例如明確訂立客人用膳時段,每節時間的服務人數及調整餐桌間距離等;而娛樂場所如戲院及K房等,應在此危緊關頭,應自發縮短營業時間,甚至暫停營業。與大眾共同進退,承擔社會責任。

萬事以大局為重,疫情變化快速多變,單靠每天的防疫記者會及政府廣告呼籲,就希望市民能自律抗疫,這可能是不可能任務。既然政府廣納專家人才加入團隊,應樂於接納專家的意見,作出「快、狠、準」的決策,才做到有效抗疫。筆者相信無人希望「打邊爐」、「愉景灣婚禮」感染群組再現,亦無人希望目睹現時的醫療系統崩潰,希望身為香港人的大家,愛惜自己同時亦要保護我們的醫護人員,外出聚會時「停一停,想一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