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香港防疫措施宜再鬆綁

2022-11-1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333.jpg

香港疫情近月持續平穩,特區政府由上周四(11月3日)起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包括「解禁」酒吧、卡拉OK等場所的營業及堂食時間。上周六和星期天晚上,全港多區的酒吧和餐廳皆人頭涌涌,比平日明顯熱鬧多了。

各大媒體紛紛就此報道,大部分市民歡迎當局放寬防疫限制。有人稱讚這才是正常的社會,可令大家恢復昔日生活;也有餐飲業東主透露,自從放寬營業時間後,生意開始有所好轉,期望政府能夠再鬆綁,逐漸走向復常之路。

港人對放寬防疫措施持正面態度,反映出香港社會近年已出現嚴重的「抗疫疲勞」,也印證了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早前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68.9%受訪港人認為政府應放寬防疫措施,較去年同期大增24.7個百分點;只有20.2%支持「維持不變」。

回想2020年1月22日香港發現首起冠病肺炎確診病例後,開啟了漫長的抗疫之路,至今已超過1000天。近三年來,香港社會一直在「共存」及「清零」兩種抗疫模式之間爭論不已。

支持與病毒「共存」還是「清零」,背後正好折射出中西方兩種不同的「價值觀」。西方文化將自由權利放在首位,東方文化更強調將生命安全放在價值首位。初期大部分港人支持「清零」,就是擔心老年人口太多,而且多數人沒有接種疫苗,一旦抗疫「躺平」會帶來極多的死亡人數。

但隨着疫情演化,近來港人對防疫政策的態度已出現明顯變化,越來越抗拒所謂的「動態清零」。原因是冠病疫情發展已與流感相若,由最嚴重的第五波疫情平均死亡率的4.85%,降至近期的0.252%的低水平。

當然,香港疫情近來沒有大反彈,確診人數維持在每日四五千起,而且重症人數少。除了病毒慢慢減弱,最大原因是大部分港人在第五波疫情中已經感染;再加上港府積極鼓勵市民接種疫苗,近月接種疫苗三針的人口已高達八成,建立了強大的免疫群體。既然疫情已沒有早期的殺傷力,港人也認為防疫措施可以再放寬。

事實上,目前港府防疫政策無論是對個人生活,抑或全港經濟發展,甚至是社會運作的負面衝擊越來越大。以個人層面為例,港人抗疫三年以來,差不多每天都被疫情資訊「洗腦式」轟炸,已出現嚴重的疲勞。

有民間機構上個月進行的調查就發現,香港長者出現抑鬱及焦慮的風險,較前年第二、三波疫情大幅增加。由今年初起暴發並持續至今的第五波疫情中,每三名長者中就有一人受抑鬱、焦慮或孤獨困擾。

長期堅持「動態清零」並實施限制措施,也嚴重打擊了正常的經濟運作。許多營商人士面對持續數年的嚴控防疫日子,生意淍零。今年全年香港經濟鐵定會陷入衰退,明年經濟前景也未見到曙光。

港府顯然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早前匆忙宣布海外人士從9月26日起抵港後只須進行三天居家自我監察,無須再到指定酒店隔離,希望儘快與外國通關。不過這項措施對吸引國際旅客似乎作用不太大。

一位中國大陸朋友近來因公務去歐美出差,本月底才回國。出發前他問我香港還有哪些防疫措施,打算回大陸前來港逗留幾天,順道見些客戶。我說大的限制沒有,只是入境後頭三天不能外出用餐而已。

朋友聽到這裡疑惑了,說這項防疫措施仍對他很大不便。我仔細想了想,朋友的話也有道理。對海外入境的商務客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抵港三日內不能到餐廳用餐,意味着這三天不能和客戶在餐廳社交,交流效果無疑大打折扣。難怪至今入境的外國商務旅客廖廖可數,更不用說提振香港國際地位。

更令人不滿的是,港府在防疫和恢復經濟運作之間的平衡似乎越來越搖擺不定。譬如,當局堅持要求市民在戶外戴口罩,可是近日在香港舉行的國際七人欖球賽,縱使看台上不少觀眾全程不戴口罩,執法人員卻視若無睹。這種「只准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做法,難免令人懷疑當局為了經濟復常而不惜持雙重標準。

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突顯了香港目前的防疫措施並非長久之計。港府實施「0+3」措施後,過去一個多月已陸續舉行不同的大型國際會議和運動項目,顯示社會逐漸復常。眼下主流民意都期望當局能夠作出更大的調整,讓港人生活復常,經濟重拾升軌。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方面,居民較長時間留在自己的社區,能藉此加深彼此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因為在家工作措施,相比疫情前,住客更易受到鄰居不當行為的滋擾,因而醞釀更多鄰里衝突和糾紛。顯而易見,在缺乏有效的外在制度之下,我們難以依賴居民本身自律或彼此作出協調,減少對鄰居的滋擾。

    賢聚嶺南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