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疫情之後的大變局

2022-11-21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05 at 5.17.35 PM (1).jpeg

內地宣布放寬入境隔離要求,央視日前報道,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通知,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將「7 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 3 天居家隔離」,其間仍不得外出,但總隔離日數已經由10天改為8天。

「通知」還包括「優化防控工作20條措施」,例如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登機前48小時內要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調整為一次。所有措施都是朝着「鬆綁」、放寬的方向,令人憧憬內地嚴控疫情的政策是否正在發生變化。

內地逐步鬆綁 全球邁向後疫情時代

外界事前仍不敢樂觀,因為就在「通知」公布前一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部署優化防控工作,仍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這種說法,潛台詞通常是維持嚴厲防疫措施,沒有放寬空間!

隨着中國大陸逐步放鬆管控,這一輪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即將進入尾聲,全球也開始邁向後疫情時代,世界從此不一樣,公共衛生、國際貿易、全球供應鏈,以至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會跟新冠疫情前大不同,個人和企業也許都要重新適應。

今年9月14日,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發表最新疫情簡報,當時新冠病死率正降到2020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譚德塞指大流行結束指日可待,曙光就在眼前。隨後日本、韓國、台灣都先後宣布進一步放寬管控,香港則重新恢復對外交通,令中國大陸成為了國際上少數仍然完全封閉的主要大國。無可否認,中國大陸的做法令自己處於十分孤立的狀態。

疫情初期有人不斷批評香港不跟隨內地動態清零的嚴控措施,包括封城、全民強檢等,是「躺平不作為」,令政府無法有效控制疫情!

說過了──內地跟香港情况不同,社會控制和政府動員能力更是千差萬別,香港根本無法學內地,非不為也,是無能為力。

經過近3年斷絕跟外界通關,香港終於在9月26日開始實行連串放鬆管控措施,讓全社會逐步復常。我認為香港放寬的經驗,對內地是一個重要參考,包括死亡率、公眾反應以至國際觀感,都對內地有參考價值。結果,香港先後舉辦了一場國際金融投資論壇,又復辦國際七人欖球賽,口碑和形象都極佳;活動結束後,受感染個案亦沒有大幅上升。香港過了這一關,應該大大增強內地復常的信心。

當疫情漸漸紓緩、大流行正式結束,我們將會面對一個不同的世界和中國。

WhatsApp Image 2022-09-22 at 11.19.51 AM (1).jpeg

醫學防疫研究 成為長期工作

首先是醫界的抗疫工作仍需長期進行。

非政府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今年5月發表了一份報告”Unprecedented & Unfinished: COVID-19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and Global Policy”,對5年後的世界有不同情景的模擬,例如世界能否擺脫新冠疫情、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以及全球合作抗疫的前景等。

ISC的學者認為,如果不採取新行動、未來5年全球疫苗接種率仍無法達到70%以上,新冠病毒仍會出現季節性的爆發,新變種也會持續出現,各國仍需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新疫苗和抗病毒藥物。

然而,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依然偏低,而新病毒又不停出現變體和子變體,疫苗仍未能發揮有效預防作用,反映出醫學界距離成功控制新冠病毒仍有一段漫漫長路。換言之,大流行即使結束,但科學界仍然未能夠有效控制新冠病毒,防疫研究因此會成為長期工作。

全球化退潮 料國際衝突將升級


其次是隨着疫情過去,去全球化步伐將會加速。

反全球化運動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達到頂峰,反對者認為全球化是贏家全取,他們貪婪無道,令當地社會及全世界的中產向下流,基層的日子就更不堪!此外,另一部分人認為全球化令發達國的產業外流,工人失去飯碗,工資大幅下降,這正是2016年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選舉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新冠疫情爆發,供應鏈陷入一片混亂,造成物資供應短缺、物價飈升,加上後來俄烏開戰,觸發能源危機,更進一步突顯全球化牽一髮動全身,過去全球分工、各展所長、互通有無的「國際大分工」理想狀態,霎時間徹底瓦解。各國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利弊。

疫情加上地緣政治,令去全球化變質成為「去中國化」,美國和歐洲把矛頭指向中國。它們都認為供應鏈過分依賴中國大陸,一場新冠疫情把問題徹底暴露,必須改變。美歐一方面把生產線吸引回流本國,另一方面則把生產地分散,從中國大陸遷往其他國家。

疫情結束後,相信愈來愈多國家會把確保供應鏈安全視為重大系統風險,將制訂應變策略,而屬於戰略性質的產業供應鏈就會返回本土。可以預見,隨着全球化退潮,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區域聯盟、貿易保護主義等將紛紛抬頭,成為國際社會常態,國際經貿衝突也將不斷升級。

全球化代表互通無疆界,人、財、物盡量自由流通,無遠弗屆。然而,近年興起的卻是區域聯盟,以地域或意識形態作基礎重新布局,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不包括印度,經濟規模佔全球約28.9%)、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經濟規模佔全球約13.1%)等。這些大型貿易協定,將重塑全球供應鏈及產業鏈的佈局,各地區的經濟力量也將重新整合。

WhatsApp Image 2022-10-20 at 3.48.45 PM.jpeg

市場力量無從發揮 大政府成趨勢

其三是大政府成為趨勢,因為疫情過後市場「滿目瘡痍」,只有政府介入,才能收拾殘局。應對疫情和產業鏈重新布局,都必須政府居中協調、推動,提供政策和財政資源。過去3年,大部分國家/地區的政府權力都大幅膨脹,在維護公共衛生安全、保障民眾健康、全民注射疫苗等工作上,政府都是主角,沒有人可以排拒「政府干預」。當市場力量無從發揮時,大家都只得跟着政府走!

受疫情打擊,經濟衰退,民生凋弊,各國政府都投放巨資,協助民眾度過艱難日子,以及支持中小企業,令它們可以繼續營運生存。美國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紓困救助法案、英國政府的6500億英鎊基建設施計劃,都是以政府之力對抗衰退。大家都明白,捨此別無他法。

政府干預除了救經濟、保民生,還有科技發展。疫情加上地緣政治,同樣影響科技產業布局,科技領先意味着未來的競爭力可勝人一籌。美國在這方面尤其積極,從對華為的禁令,到全面在半導體業方面跟中國脫鈎,又對中國禁售高端晶片。美國政府在產業上強勢介入,令疫後的政經環境更加複雜,香港自然也受到影響。

復常僅第一步 重建經濟恢復信心方見真章

我在今年5月18日的《明報》專欄以〈重振經濟 建一個精幹財金班子〉為題,指「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再次收縮……外圍波動、疫情加劇,正常經濟活動受干擾,衰退可能再次出現」,現在情况正是如此;「新一屆政府最需要的,是一個精幹的經濟財金班子,為香港謀劃疫後經濟轉型、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3月時「強調對香港的經濟前景仍然有信心,認為只要把握好國家的發展和支持,便能跨越短期挑戰」;到最近他開始轉調,周日接受訪問時,認為今年經濟不樂觀,「市道不好,公司利得稅萎縮,賣地收入減少等」。

經過3年的疫情打擊,加上全球政經環境大變,疫情過後,更大的震盪也許才剛開始。而全球產業鏈重組、美歐全力「去中國化」,都動搖了我們過去對政經世局的認知。在這個大時代,政府的領導能力特別重要,現在生活復常只是第一步;以後重建經濟、恢復港人信心,才是見真章的時刻。很可惜,我們還看不到政府有何良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政府能不能考慮給予積極服務夜經濟的商場商戶,一定的獎勵,例如旅遊或者購物優惠。提振夜經濟,既要全民參與,也應該給予全民適當的鼓勵才對。這一點,值得財政司考慮,最好在財政預算案予以回饋。

    沙千山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