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發展共享空間可有效支援新興公司
近日疫情影響,商戶生意難做,香港租金貴,生意未上軌道的公司經營更是困難。不少公司為生存改為開設網店,或在家接「Freelance」工作,面見客戶、與同事開會都改為以視像軟件進行,但需固定工作地點的行業卻難以轉型。社會各界應加強推動「共享空間」發展,幫助這些新興公司經營。
政府透過「青年共享空間計劃」先後推出過六個共享空間項目,邀請已活化工廈或商廈的業主,撥出樓面供創業年輕人作為工作空間或創作室;當中部份交由保良局等社會機構營運,部份則由業主自行營運。但不少創業者也認為計劃方向雖好,卻宣傳不足,更缺乏後續支援。不少年輕人具創業意念,但缺乏實際的公司營運經驗,計劃應多安排青年組織,為申請共享空間的年輕人提供實際的技術支援,如舉辦採購、銷售技巧、制定公司預算的講座。而且部份共享空間規模不足,空間少,更未有考慮附近有否運作所需的適當配套;有部份共享空間位處的地區就相當偏遠,運輸不便。
其實計劃大可參考私人公司營運的共享空間,為創業者提供多元化服務;例如e+Solutions的共享空間,就為經營網店的創業人士提供近5,000呎共享空間,可一條龍作為共享辦公室及物流平台;又定期舉辦講座,邀請行內專家介紹數碼營銷趨勢,向租用者教授建立品牌及推廣的策略。
「青年共享空間計劃」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好例子。例如香港初創企業協會夥拍新地成立的「INDEX工創空間」,就由新地撥出觀塘訊科中心5 600平方呎的單位,供年輕人從事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其特點是為青年創業家舉辦「Demonstration Day」,讓他們向投資者展示產品,拓展業務;又邀請業內專業人士作師友形式諮詢輔導,傳授行業經驗和營商技巧。但這類計劃畢竟杯水車薪,政府應與更多組織及業主作這類合作。
香港有不少具創意及創業精神的年輕人,政府應多推出為個別行業度身訂造的共享空間。服裝、創科產品的銷售、設計等,各行業都有其獨特的配套及供應鏈,故政府需要詳細規劃,把相關行業集中一起,才能產生協同效應,既為年輕人提供適合的場地及設施,也讓他們建立人脈,為業務發展盡快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