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當食餐飯都要看政治立場

2020-05-14
斯諾
新創見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委員
 
AAA

21222.jpg

上週六跟朋友約在了一間小咖啡店,店鋪坐落在尖沙咀的後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頗有鬧中取靜、遺世獨立的感覺。我很開心地走進去研究菜單,卻看見了一句讓我如坐針氈的話「本店恕不接待來自中國內地的顧客」,我瞬間明白這是一間「黃店」。

酷酷的服務員給我倒了一杯水,我不知是走還是留。後來還是決定留下,吃飯的時候,普通話也不知能不能講,忐忑地吃完一頓飯,像是做錯了什麼,心中暗暗想,下次來吃飯前還是要好好調查一下。

而我,也不知道這樣的「調查」會不會成為日後在香港吃飯前必須要做的「攻略」,覺得有些諷刺。隨着當前各類評價和訂餐網站的普及,去吃飯前攻略一間餐廳的味道和價格成為了常態,可誰能想到,在香港,需要攻略的,不只是味道和價格,還有政治取態。

連吃頓飯也變得「政治」起來是香港修例風波的後遺症。2019年後,不少店鋪被所謂的民意標籤上了「黃」或者「藍」,所謂黃店,自然就是支持示威者和五大訴求,手足們要好好「懲罰」(即到此消費);而相應的,所謂的藍店則成為了要被杯葛的對象,甚至在遊行時還可能面臨被「裝修」的風險。

這樣的風潮看似順勢而生,可我卻感到無比悲哀,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這是以商品經濟起家的香港,以資本主義為上的香港,開飯店,第一件事竟然是要「講政治」。而隨後,我發現為了踐行「黃色經濟圈」的理念,還有人專門開發了不少app,可以方便顧客查詢這家店是黃還是藍。

我隨意下載了一個app,發現不少餐廳都有分別被標記。標記成黃店的原因,就是店鋪中有「連儂牆」或者參與過罷市;標記藍店的原因,則包括「聽見服務員說示威者的不是」或者「經調查,店鋪老闆有紅色背景或者參加撐警集會」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店鋪是「綠店」,即被示威者發現這家店是「假黃」,雖然擺出支持示威者的樣子,但是發現他們也會在背後講示威者的不是,「血統不夠純正」。

我一間一間的點開看,不少熟悉的店鋪映入眼簾,像是在app中打開了我生活圖景,這些小店本身都是我生活裡的一部分,我每天會經過,會逗留,不會想它支持什麼又反對什麼,而現在就這樣被分割,是一種格外細碎,卻又真實的撕裂。

那天又經過一家新開的小店,我好奇進去轉了轉,裏面賣手機殼、充電寶一類的東西,裏面貼滿了支持五大訴求、香港獨立和連登豬,我隨便拿起一個手機殼看了看,後面赫然寫着「Made in China」,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被「手足」認為「血統不夠純正」,我也好奇,那這間店到底是「黃店」還是「藍店」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