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新冠常態化後關於生命與自由的思考

2020-05-18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LIFE1.jpg

在今次新冠疫情中,吳桐山可能是最早提出「常態化」這個詞的人。早在1月31日,我的一篇文章標題已經是「等待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常態化』」。固然,當時疫情剛起不久,我們以一些非常手段應對是可以理解的,我只是提醒大家,如果新冠不能如沙士一樣消失,那麼我們必須要有準備以「常態化」手段應對疫情。我們一開始那些手段——停工、停業、停市、停課、禁足、封關,等等,全部都是不可「常態化」的手段。一旦新冠病毒發展成為長期疫情,這些手段是沒有意義的。很高興,到了5月,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還是歐美,都越來越多聽到呼籲「常態化」的聲音,歐美國家更有越來越多人走上街頭抗議防疫措施。嚴格而言,他們抗疫的是「非常態化」的防疫措施,或者說是「非常手段」,我一貫強調,「常態化」不代表不防疫,而是要以可持續的手段防疫。打阻擊戰和持久戰,是兩種不同的戰術。很明顯新冠疫情朝著持久戰的方向發展。

吳桐山4月30日在報刊撰文「『三化』下如何強化防疫?」,提出人類必須深刻思考,如何在人類全球化、老齡化和基礎疾病化的趨勢下有效防疫。但在疫情「常態化」之後,我認為率先掀起爭論的,應該是生命與自由的平衡議題,在歐美國家尤甚。

我發覺人們對歐美有人抗議防疫措施的反應兩極,一部分是認同防疫措施侵犯人權自由,另一部分是認為人命無價,在生命遭受威脅的時候談論人權自由是沒有意義。

沒錯,人命無價,自由不是絕對的。但就群體而言,我們究竟要放棄多少自由,來換取人命呢?這是一個平衡的問題,不存在一個絕對的答案。

何不先犧牲吸煙的自由?

「每一條人命都是無價的,為了拯救人命,我們放棄再多的自由都是值得的。」這類說話聽起來大義凜然,但細心一想:我們真的可能這樣做嗎?那我只要問你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全面禁煙?」

世衛近日發表聲明,指有公共衛生專家研究指出,吸煙人士身體較難抵抗病毒入侵,所以會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吸煙是導致慢性非傳染疾病的危害因素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而上述疾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風險會較他人高;而且世衛又提到吸煙會危害肺部健康,導致當新冠病毒入侵肺部時,吸煙人士的肺部較難擊倒病毒。更何況,大家經常也在街頭見到吸煙人士為了吸煙而脫口罩吞雲吐霧,肯定增加傳染給其他人的風險。

如果你真的認同,為了拯救人命,我們連活動自由、受教育自由、出入境自由,甚至賺錢的自由,都可以放棄,那請問為什麼吸煙自由可以得到保留?難道吸煙自由比上述的這些自由更重要嗎?

為了拯救生命就可以無限放棄自由?那麼就算不計算新冠病毒,全球每年因吸煙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800萬(截至5月17日全球新冠死亡大約31萬人),前8位的死因中6個與吸煙有關,如果為了拯救生命,第一個應該被犧牲的自由,應該是吸煙的自由,而不是活動自由、出入境自由這些。再說,道路交通意外事件每年也導致全球135萬人死亡,那為何不為了拯救生命而封閉所有道路呢?

很明顯,為了拯救生命就可以禁足、停業、封關,只是聽起來大義凜然,實際上,任何事都是一種平衡。政客在考慮採取何種措施的時候,背後也夾雜著政治、經濟的考慮。煙草之所以能存活到今天,與背後龐大的經濟利益,煙草商的政府公關能力有很大關係。政府決定犧牲什麼自由、保留什麼自由,並不完全是基於科學的考慮。

對於個人而言,盡最大的努力去保存、延長自己的生命,這無可厚非,最應該做的首先是戒煙。但對於群體而言,一群人如何在生命和自由之間取捨,這是一個平衡問題,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更深層次地說,如果人類群體今天以為為了拯救生命,可以長期不惜封閉和限制市場,只會引起人類社會生產力大幅倒退,到頭來我們的生產力會養不起這麼多人,因其他各種原因喪失生命的人會陸續暴露出來。失去平衡的社會,總代價只會更大,而不會更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據估計,中國減少PM2.5排放量可能挽救的生命比因為疫情而死的人多,這些說法並不是要說這種疫症大流行對健康有益,而是想表達空氣污染的禍害比疫症更大。

    梁沛健  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