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怎樣使香港的旅遊名勝再現光芒?
這既是經濟層面的問題,也是文化層面的問題。海洋公園傳出財困,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54 億元「救亡」,媒體指若然「救亡」不果,公園有機會在 6 月破產。海洋公園曾經是許多香港人和旅客的回憶,可這次政府為海洋公園「救亡」,海外與本地的輿論都缺乏支持的聲音。
最近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許多依賴海外旅客消費的名勝,業務無以為繼,遠近聞名的珍寶海鮮舫結業,現在到海洋公園陷入困境。曾經作為「生招牌」的香港旅遊景點,了無生氣,光芒似是一點一滴地熄滅。這其實也暴露出它們在往日經營早就積累下來的隱憂,以及缺乏前瞻的思維,真箇是「水落石出」。
「東方之珠」,還有「購物天堂」,香港以往很長一段時間享受著這個美譽,但「以往」並不代表「永恆」。
早年,「東方之珠」包裝相當成功,但當周邊地區的燈光越來越璀璨、越來越繁華的時候,這顆「東方的明珠」相對就變得沒有那麼閃亮;當網購、代購興起,香港「購物天堂」的賣點也慢慢褪色。簡單來說,就是從「人無我有」,變成「我有人有」。
必須認可的是,香港旅遊資源著實豐富,有古蹟、主題樂園,以及傳統節慶、食物等等,酒店和交通質素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但我們在經歷時代的洗禮後,現在應付出心思進行「二度發展」,即是做到「人有我優」,如何在周邊地區的名勝景點開發越來越進步的時候,香港的景點建立新形象,再展光芒。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應多參考其他地區的旅遊文化發展,想方法讓香港和它的景點名勝如何持久地讓香港市民引以為傲,旅客趨之若騖。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成功的旅遊點,許多時候不只是旅客「打卡」留紀念的地方,同一時間也是當地市民感到自豪的地方。海洋公園曾經是香港旅遊的賣點,也帶給市民的回憶,「哈佬喂」和「夏水禮」都有不小吸引力。但今天財困之際,市民對挽救海洋公園的反應冷淡。近期出現景點接連遇困的局面,更加提醒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提升文化創造能力,更新香港旅遊形象,暨可追上時代,保持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