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怎樣培養創作精神?
香港政府還有民間的智庫,都多次倡議發展創新和創意產業。說明是「創」,多數是從零開始,創意也好,創作也好,我認為核心精神應該是「堅持」、「博學」,才可以把心裡的想法化成現實。那麼,投身講究創意的工作,怎樣培養創作精神呢?
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Joe Hisaishi)出版的書籍《感動,如此創造》,介紹他的音樂創作歷程。裡面有一個介紹他日常工作習慣的段落,使我印象特別深刻,正好為他創作成就留下註腳,在此分享一下。
久石讓是一位多產量的作曲和指揮家,最著名的是為動畫大師宮崎駿(Hayao Miyazaki)的動畫電影創作配樂,包括《龍貓》、《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許多都是經典兒歌,之後他又把這些配樂編成交響樂版本,轉化成聲勢浩瀚、藝術意境深厚的編章,在日本東京武道館舉辦的演奏會,安排了數以百人規模的合唱團、銀樂隊參與演出。
通常動畫電影為趕及上映日期,只有有限的時間作曲,時間一急,心就容易亂,靈感反而更不容易湧現,可久石讓先生每每能處之泰然,在限期前完稿,而且作品質量優秀。
要訣在哪?久石讓先生說,第一:即使時間趕急,他不會通宵達旦工作,縱然他試過,但會很勞累,反而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第二:他為自己安排一個規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九點起床,甚麼事都不顧,先往爬山,中午前回家後才開展一天工作,期間又會做一下運動、休息,然後再工作,一直到午夜就規定自己停工睡覺。如此爬山,工作,運動,工作,再休息,再工作,睡覺,日復一日,久石讓把習慣形容為好像跑馬拉松一樣,「規律」讓他更有意志和毅力完成工作,也讓他保存足夠體力和精神尋找靈感。
久石讓先生的心得,說明了投入文化創作事業,除了技術外,創作精神的培養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創作是一條長遠的路,偶然更有孤單的感覺,作品水平也沒標準可言,創作者沒法把握別人的評價,有時候作品一面世就驚為天人,有時候可能知音寥寥,過了許久都沒法得到垂青。投身創作只能憑一股幹勁和自信,向目標逐點推進,但求無愧於心。這個過程考驗著我們的耐心,磨練我們的信念,能夠堅持,黎明才有機會在眼前出現。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