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中美在台灣問題上出現誤判的概率

2020-09-07
王向偉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9-07 at 17.15.56.jpeg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鴨綠江,挺進朝鮮,直接介入了殘酷的朝鮮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953年7月,也是中美迄今為止唯一一次直接交戰。

在中美軍事關係等全面緊張的背景下,中國正精心準備,紀念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即將舉行的紀念活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

至於70年前中國參戰的原因及戰爭為何會持續近三年,歷史學家能列出十多條理由,但中美雙方的誤判無疑會位列諸多理由之首。那場殘忍血腥的戰爭,造成了數百萬平民和官兵傷亡,重構了國際秩序,並導致中美雙邊關係冰封長達20年之久。

當前,類似的威脅又正在逼近。人們越發擔心,任何一方的一個誤判,都可能導致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再次發生軍事對抗,並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官方把那場戰爭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定義為一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僅僅一年後就不得不打的正義戰爭。中國歷史教科書稱,在美軍已打到中國家門口且美軍轟炸機開始向中國邊境城鎮投下炸彈的情況下,中國被迫採取軍事行動。

由於擔心美國會全面入侵,毛澤東主席力排解放軍眾將領的反對之聲,決定以保家衛國之名,派30萬志願軍赴朝鮮作戰。

然而,過去十來年裡,一些中國歷史學家對中國出兵的理由產生了質疑,認為毛澤東起初低估了美國干預朝鮮問題的決心,並支持了金日成制定且得到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認可的入侵南朝鮮的計劃。但在美國介入之後,毛澤東又高估了華盛頓的戰略意圖,認定中國可能是美方的下一個目標。

同時,在美軍一步步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的時候,雖然中國一再發出嚴正警告,但華盛頓依然沒有料到中國會參戰。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甚至誇下海口,說他可以在1950年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士兵回家過聖誕節。

在美國國內,朝鮮戰爭經常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或「不為所知的戰爭」。這不僅是因為戰爭期間美國嚴格的審查制度,使民眾對朝鮮戰爭了解不多關注不夠,也不僅是因為戰爭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被它們蓋過去了,還因為美國作為世界上軍事強國,輸給了武器裝備等遠遠遜色於美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以弱勝強也將是中國領導人和官媒10月舉行紀念活動的主題之一。自朝鮮戰爭以來,中國軍事能力已取得了長足進步,成效顯著。

8月31日起,《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等主要官媒已開始刊發有關紀念抗美援朝的文章和評論。

《經濟日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中國現面臨的諸多風險與70年那場戰爭都有一比,都是外國強加於中國的,中國不得不出手應對。顯然,評論所指的是當前中美日益升級的全面對抗。

有趣的是,與朝鮮戰爭相關的遺留問題之一就是台灣問題。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毛澤東考慮的首要任務是為收復台灣而加強解放軍訓練,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但朝鮮戰爭使這一計劃被迫擱置。今天,台灣再次成為中美之間(爆發衝突)最危險的引爆點。另一導火索可能是爭議不斷的南海問題。

近幾個月來,美國採取強硬措施,試圖改變台灣問題的微妙現狀,使得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威脅更大。美國加大了對台軍售,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紮上月訪問台灣並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阿扎是1979年以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的美國官員。

8月31日,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迪威表示,近來美國官員訪台、外交撐台和對台軍售等一系列支持台灣的舉措,並不代表美國政策的轉變,只是針對北京侵略性和激進行動做出的一些「調整」。

但中國官員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這些調整是美國政策轉變的一部分,會助長包括執政的民進黨在內的台獨勢力。

作為對阿扎訪台的回應,中國上月在台灣附近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解放軍戰鬥機還曾短時飛越台灣海峽中間線。

同時,一些美國前官員和分析人士要求政府放棄在台灣問題上奉行了40年的戰略模糊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對此深表關切。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會長哈斯和該委員會研究員薩克斯在《外交事務》雜誌網絡版撰文稱,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實施清晰戰略的時機已經來臨。根據清晰戰略,一旦中國對台灣採取任何軍事動作,美國都必須有所回應。

他們認為,在與「一個中國」政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華盛頓做出這些調整和轉變,提高了威懾力,降低了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概率。他們認為,戰略清晰政策遠遠優於特朗普政府現在象徵性提升對台關係的舉動。中國最大的擔憂是台灣在謀求獨立的路上越走越遠,因此特朗普政府的行動可能會引發衝突。

目前,中國問題分析人士在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即無論是通過和平方式或武力手段,習近平主席都非常希望能在任期內實現祖國統一。那麼人們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華盛頓此時終止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政策,北京會作何反應?

同時,中國一些民族主義評論員及《人民日報》旗下鷹派小報《環球時報》,一直呼籲政府對台灣採取強硬的軍事行動。最新例證是《環球時報》8月31日發表的一篇令人不安的社論。社論敦促北京把台灣空域列為解放軍空軍的巡邏區域,以此向台灣發出嚴厲警告。

評論指出,解放軍偵察機和戰鬥機可以在台灣上空執行巡航行動,一是可以宣示主權,二是可以檢查是否有美國軍機在台灣機場起降以及是否有美國軍艦在台灣港口停靠。

總編輯胡錫進撰寫的社論稱,「如果台灣軍隊膽敢向解放軍飛機開火,打第一槍,就意味着挑起戰爭,解放軍應立即對台灣軍事力量給予全面摧毀,實現武統。」

胡錫進建議,北京應該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來宣布並執行這一決定。也許,美軍飛機在台灣降落或美國更高層級官員訪台之時,就是恰當的時機。

顯然,《環球時報》這一怒不可遏的評論的起因是自封為中國智庫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台的一篇報道。報道錯誤地聲稱,一架美國間諜飛機可能是從台灣機場起飛的。台灣當局否認這一報道,斥之為假新聞。

9月1日,《環球時報》援引該智庫的消息稱,一艘美國軍艦在穿越台灣海峽時,駛入台灣水域。這是一種挑釁行為。台灣海軍當晚就否認了這一報道,並抨擊該智庫散布虛假信息。

然而,在中美緊張局勢升級以及虛假信息泛濫之時,中美兩國發生戰略誤判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