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疫後何去何從? 建制政黨應有擔當

2020-09-14
 
AAA

leg1.jpg

特首林鄭月娥正就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進行諮詢,近日陸續與多個建制黨派會面聽取意見。一如所料,「派糖紓困」依然是各政黨的主要訴求,在疫情重創經濟民生之下,要求政府善用公帑紓解民困是理所當然,但「派糖」建議人人識講,建制派識講,反對派也識講,你派5千,我叫1萬,這樣「鬥大式」「派糖」建議其實意義不大,始終公帑有限,政府前兩輪抗疫基金加上各項紓困措施,已令本年度預算赤字增加至近2,900億元,財政儲備由今年3月底時的11,000多億降至8,000多億元,意味繼續大派糖將難以為繼。

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既要關注當前,更應謀劃長遠,《施政報告》不應是流水帳,而是未來施政藍圖。當前香港最需要討論的,不只「派糖」,更是疫後經濟何去何從的問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惡鬥引發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更引發全球經濟步入寒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在當前變局下將首當其衝,政經環境正出現急劇轉變,「疫後」香港經濟如何定位?產業如何佈局?對於這些問題特區政府需要思考,建制政黨同樣需要思考。

但綜覲觀各個建制派政黨提出的施政建議,當中不乏洋洋灑灑,哪些階層需要支援,哪些行業需要支持,鉅細無遺,但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對於「後疫情時代」香港如何再出發,卻沒有太多著墨,給外界一種「補救式」、「修修補補」的感覺。

固然,當前抗疫為先,加上政府已經放風表示「水緊」,沒有能力再推出大手筆措施,但其實政府「水緊」,更應聚焦開源,開拓商機,尤其是把握國家「雙循環」機遇,但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和部署,多數建制政黨卻未有顯山出大格局、大視野。僅有以商界、專業定位的經民聯,在施政建議特別闢出一章,提及香港如何對接「國內國際雙循環」,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並且提出一連串建議,這是少有重視「雙循環」戰略的政黨,也是少有對香港疫後何去何從,有思考、有部署的政黨。

事實上,香港的發展從來都是依靠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在國際大環境不利之下,香港更應積極投入國內市場,在國家「雙循環」戰略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雙循環」戰略是中央因應世界政經新格局所作出的應對舉措,通過發揮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龐大規模市場優勢,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的長遠戰略部署。「雙循環」以及「十四五」規劃,將構成未來國家的主要施政藍圖,相關政策相信很快就會出台。內地市場升級換代,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將會釋放巨大的商機和紅利,當前全國各省市政府以及澳門政府,都已積極研究如何配合參與「雙循環」。

但香港社會對於「雙循環」卻沒有足夠重視,甚至連多數建制派政黨也沒有就參與「雙循環」提出具體建議,特區政府也沒有設立相關部門進行研究,對於「雙循環」呈現「內地熱、香港冷」的現象。對於國家的重大政策,連建制派也沒有足夠的思考和重視,試問香港又如何把握機遇,參與國家「雙循環」戰略?

在國際新格局下,西方國家對於香港的打遏或制裁可能接踵而至,以「粵港澳大灣區」作依託,在「雙循環」下扮演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雙接軌」角色,將是香港未來出路。對於香港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有哪些政策需要向中央爭取,香港應作出哪些配套等,各界理應積極討論。但令人失望的是,似乎除了經民聯,其他建制派政黨對這些議題沒有多大興趣,或者是因為這些宏觀政策不易令公眾明白或有感,不如「派錢」般吸引人眼球,又或這些建議不容易變為「成功爭取」,所以缺乏參與動力。

然而,建制派政黨作為香港的建設力量,在國家大戰略、兩地合作等大問題上,不但不能缺席,更應發揮宣傳、推動、建言角色,建立自身的發展論述,以實際表現顯示建制派對香港未來的思考和擔當。推動香港對接「雙循環」,建制政黨責無旁貸。否則,所謂建設力量又從何說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