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如何改變通識科?

2020-10-19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劉錦輝

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近提交最終檢討報告,當中有關通識科的建議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專責小組堅持保留通識科在文憑試的必修科地位,但需精簡並修訂課程内容,亦支持設立通識教科書送審機制。當中部分建議與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布的通識教育研究報告方向一致,但就部分内容,教育局與小組還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

edu1.jpg

平衡文理内容比重 

教育界一直以來批評通識的課程範圍過於廣泛,而專責小組在報告中建議縮減課程內容為解決方案。可是,在精簡課程的同時,到底需要聚焦何種内容呢?通識科的初衷是要提供全面的學習體驗,希望學生能接觸到不同的學習領域,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目前課程卻嚴重偏重人文學科,無論是課題、教學及考評方式,都比較接近一門文學科目,卻未必做到跨學科。香港新學制實施以來,這種傾向不僅影響了課程的整體平衡,更影響了學生在科學方面的表現。

據考評局資料,自香港中學文憑試實施以來,選修科學的學生人數持續下跌;此外,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也顯示,本港學生的科學能力表現大幅下降,排名從2009年的第三位下跌至2018年的第九位。雖然學生的科學能力不足並不能歸咎於通識科,而是整個學制的配合問題;但是,歸根究柢,通識本應是一門文理綜合的科目,在平衡學制課程内容方面有重要的角色。

政府應正視文理失衡的問題,在通識科中為學生提供不同修讀選項,讓文科生接觸更多理科内容,理科生接觸更多文科內容。這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

提升教材質素

教育局一直不鼓勵通識科教師依賴教科書進行教學。但根據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與基金會合作進行調查的結果,87%受訪教師卻依然表示他們倚賴教科書作為主要教材之一。為避免教材參差影響教學效能,筆者認爲專責小組提出支持通識教科書納入送審機制是一個現實的做法。

其實,政府亦應擴大審核準則,使之涵蓋隨教科書附帶的教材,包括補充練習及教材。在通識的課堂中,教師經常採用教科書以外的材料來進行課堂教學或討論,協助學生掌握科目所希望帶來的的知識及技能,但很多時候坊間發現出問題的正正是此類資訊。審核過程理應包括此類材料,方能確保教學的質量。

在現今的數碼年代,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經常流傳虛假資訊,教師自製及更新教材的工作比以往更困難;受訪通識科教師的備課時間中位數比其他科目高出達50%,亦表示未有足夠時間自行更新教材。就此,教育局可將推薦的電子教材和補充資料匯編為網上指南,邀請外界團體遞交網上資源,從中選取高質素的電子教材。這能減輕教師的備課工作量,有助騰出更多空間給專注課堂教學。

檢視考評制度,實施效能研究

專責小組提及到保留通識科作為高中必修必考科目,但同時建議教育局實行所有改善措施後,就通識科進行效能研究,檢討該科能否預期達到課程目標。筆者認爲,一方面上述的措施有助協助諸多偏離教學目標的安排重歸正軌,但政府長遠依然應檢討考評制度是否準確,能否達到科目的初心。教育局未來亦應加強與考評局的合作,以確 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 

通識科檢討是個持續的過程。該科已實施超過十年,是時候要改變。筆者認爲,教育政策需要定時審視,才能讓社會各界一起探討如何幫助下一代面對未來的挑戰;通識自然也不例外。

 

延伸閱讀
  • 教育對本港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要建立一個具有競爭力,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庫,就需要政府、業界、院校等的持份者攜手合作促進多元人才發展,推動全民終身學習。香港必須重新構想教育制度, 才能迎接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新時代!

    政策‧正察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