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曾擊退過多間競爭者 你記得幾多?
在港經營四間航空公司的國泰,今天宣佈大裁員。面對過多間航空公司來港挑戰,國泰都一直雄霸本港「天空」。不過今次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症,最終要政府出資打救。國泰的盛衰與本港航空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泰成立於1946年,是香港第一間提供民航服務的航空公司,由兩名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軍機師創辦,分別為美籍的Roy Clinton Farrell及澳洲籍的Sydney Hugh de Kantzow。國泰初時於上海以「澳華出入口公司」的名義發展,首創運送貨品來往中國及澳洲,之後再到香港營運。
到1948年,當時的英資商行太古洋行收購了國泰45%股權。
國泰並非當時唯一於香港註冊的航空公司,1947年時,有另一間「香港航空」,不過1958年時,由國泰全面收購,並接收其原有航線。自此,國泰成為唯一於香港註冊的航空公司。
民營航空公司晉身本地藍籌 一時佳話
不少人甚至認為國泰一直是香港著名品牌,叫它為「香港人的航空公司」。乘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香港作為世界旅客與中國的中轉站,國泰亦都乘勢而起。1986年,國泰晉身藍籌股之列。
在亞洲四小龍之中,較具規模或有世界航線的航空公司多數都有政府官方背景及支持。而國泰作為一間民營企業發展出成績,可說是一時佳話。
但去到九十年代,亞洲金融風暴,令旅遊業受重創,當時國泰裁員760人。去到2017年,國際油價波動,公司的燃油對沖錄得85億元的巨額虧損,最終國泰由盈轉虧,需裁員600人;同年11月,國泰被剔出恆指成份股之列,失去逾30年的「藍籌股」地位。
國泰盛衰,可說一定程度上與本港經濟發展,內地改革開放,政治形勢及世界格局有著密切關係。
曾遇多間航空公司挑戰
作為本港航空業「一哥」的國泰,多年來都遇過不少挑戰。
港龍航空
內地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華資商人包玉剛、霍英東、紡織業鉅子曹光彪等,與華潤、招商局及中國銀行於1985年成立港龍航空。他們看準中國內地的航空需求,希望借「97回歸」優勢,打破英資航空公司雄霸本港航空業的局面。
港龍隨即申請開辦往內地的航線,特別是北京和上海的包機服務,但當時港英政府民航處在八月中拒絕申請。11天後情況出現變化,國泰獲內地通知,兩班新增往返香港與北京的包機被取消,結果國泰和港龍雙雙失去北京包機航線。
當時港英香港只認可由英藉人士持有的航空公司,故持有英藉的包玉剛一度成為港龍的大股東。
八十年代末,港龍持續虧損需要重組,國泰連同母企太古於1990年購入港龍35%股份,2006年,國泰成功收購競爭對手港龍航空。
收購港龍為國泰迅速開拓來往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航線,即使2008年遇上金融海嘯,同年業績由賺70億變虧損85.58億元,翌年又極速翻身賺47億。
香港航空與香港快運
2004及2006年民航處分別批准香港快運及香港航空營運,當時兩間公司皆有香港股東,香港快運的創辦人是已故賭王何鴻燊。
2006年內地海航集團收購原本的中富航空,易名「香港航空」。港航原以短途線為主,其後不斷擴大營運版圖,包括發展更多長線航點加拿大溫哥華、美國洛杉磯、三藩市等地。
2016年,港航踏入十周年,更邀得警務處前處長鄧竟成出任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當年的周年晚宴可謂星光熠熠,有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但集團因過度擴張,2018年下半年,香港航空董事局及人事大地震,半年內九名董事中已有六人辭職。
高層地震加上股權之爭引發財困,公司需要賣產。2019年3月,國泰航空宣佈以49.3億元收購HK Express 100%的股本權益,消息震驚全港,收購後令國泰旗下終於有廉航公司。業內一直有指國泰突然「轉軚」發展廉航,是有「政治任務」,但傳聞一直無被證實。
至於香港航空,在連串不利消息及新型肺炎疫情下更無法準時支薪予員工,民航處及空運牌照局勒令香港航空重新整頓財務狀況,否則將會吊銷其航空牌照,讓一眾已經入手港航機票的旅客人心惶惶,最後幸得母公司海南航空發出40億貸款,逃過釘牌一劫!但就不停推出員工「無薪假」計劃,維持經營。
捷星香港
2015年,信德董事總經理兼執董何超瓊、澳航旗下廉航捷星香港申請來港營運。東方航空(670)、澳洲航空2012年3月公佈合組捷星香港,冀成為首間以香港為基地的廉航;一年後,捷星香港宣佈獲信德集團入股6,600萬美元(約5.15億港元),由何超瓊任主席。
國泰代表當時在庭上表示,按照捷星提供文件顯示,公司收益管理、航線網絡等,皆由澳洲總部控制或協調,質疑捷星香港沒有自主權力。
最終在包括國泰的四大本地航空公司極力反對下,擊退新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