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防疫措施減少「腦抽筋」 建議兒童接種流感疫苗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持續大半年,市民已習慣了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疫措施除了可以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外,亦同時有助減低腦抽筋的發作機會。研究發現,疫情下因腦抽筋前往急症室求診人次大減逾六成,其中六歲以下幼童患者更大幅下降七成,減少近600人次。
疫情下因腦抽筋前往急症室求診人次大減逾六成。
腦抽筋即廣東話俗稱的「發羊吊」,是常見的腦部疾病,每十個人便有一人曾發作,病因各異,部分病人有腦癇症病史,如腦部有先天性缺陷、曾腦部受創、中風及認知障礙症患者等。而兒童發燒誘發的腦抽筋,稱為「發熱性痙攣」或「發熱性驚厥」,坊間稱為「急驚風」或「發燒抽筋」則與腦癇症無關。此外,其他原因包括腦科或內科的誘因,如中風,亦可能引致病發。
發病源自腦神經細胞異常運作,從而引起陣發的短暫大腦神經功能紊亂所致,患者可能出現抽搐、肌肉痙攣、尖叫、嘴唇發紫、身體僵硬和暫時失去意識等情況。由於徵狀明顯,患者通常都被送往急症室診治。
研究團隊包括(由左至右)瑪麗醫院腦神經內科副顧問醫生張錫坤、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榮譽副顧問醫生陳凱珊、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瑪麗醫院腦神經內科駐院醫生梁俊彥及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駐院醫生趙庭芝。
瑪麗醫院腦神經內科、兒童及青少年科及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觀察疫情前後腦抽筋求診個案的變化,將今年一月至四月因為腦抽筋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數,與過往五年同期數據比較。瑪麗醫院腦內科副顧問醫生張錫坤指出︰「研究發現成人腦抽筋患者求診人次減少25%;而六歲以下幼童減幅更高達65%。同時,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到急症室求診的幼童人數亦驟減八成。」
研究亦發現疫情之下幼童患上呼吸道感染和腦抽筋的個案數字同樣下跌,團隊估計可能是由於防疫措施,包括廣泛使用口罩和公共衛生意識提高有關,而接種疫苗或有助減少或預防因為發燒而引起的腦抽筋,建議家長可因應子女情況,考慮為子女安排接種疫苖。
另外,疫情下病人可能擔心到醫院求診或留院會增加感染風險等因素而抗拒就醫,而延誤就醫,有機會令一些情況較嚴重的患者因為未能及時獲得適當治療,從而增加後遺症例如腦部創傷、吸入性肺炎、肌肉溶解症等發生的風險。因此在抗疫新常態下,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如網絡視像,可為腦癇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急切的支援,是新常態下可探討的發展方向之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