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網絡革新文藝的時代(二):結合線上線下的藝術

2020-11-16
楊度
新創見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ART1.jpg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近一年,限聚令下,本港多項文化、藝術活動都順應全球潮流,向網絡平台發展。著名國畫家張大千就曾說「色彩像炸彈一樣具有威力,可是也像炸藥一樣,要有很好的方法控制它。」年初成立,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協辦的Art Power HK,就與一眾藝術家透過網上平台,找到適當的藝術方法,至今持續舉辦各類不同藝術座談會、虛擬展覽遊,但這是否就代表本地文化、藝術已順利向數碼化演進?

過往熱衷文化、藝術活動的舉辦者或參加者,不論作家、畫家、話劇表演者等,都被外界認為有「文人的傲氣」,不太熱衷於運用數碼平台,堅持實體形式展示作品,只是疫情才使他們不得不就範。全球多個藝術展都因疫情影響而需要延期,據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內地藝術機構和從業者認為疫情對藝術行業影響很大,90%的畫廊表示其資金難維持半年以上經營,故各地的藝術活動都要探索線上線下的營運模式。

筆者撰寫上一篇文章時,曾期待本地文藝界的線上發展會變得百花齊放,或至少能讓文藝愛好者「望梅止渴」。但至今過了近半年,發現期的這類線上活動都「止渴」效果有限,文藝愛好者反而更對實體展覽重開引頸以盼。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於四月底時,曾透過「線上博覽會」,提供藝術品展示、交易功能,更免除參展者兩年的線上服務費,但反應及引起的關注都遜於去年,故還是得於十月再舉行實體的博覽。

線上文藝活動畢竟失去現場氣氛,即使是作為銷售,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就以今年取消了的書展為例,不少書商分別舉行了大大小小的網上書展,但即使提供了與以往書展一樣甚至更多的折扣,銷情都不太理想。畢竟書迷現場與親朋看書、挑選,甚至與店員的交流,都不是線上平台能取代。

但這並不代表線上藝術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最重要是能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讓他們不會覺得這種模式只是一種「替代品」、或作品的「降格版」,而是全新的藝術表達手法。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曾說過,「許多藝術家失敗,是他們只接受一種畫法,而指責其他所有的畫法。」藝術家應嘗試運用不同表達手法,但要觀眾透過屏幕仍能有所感受、保持專注,就考驗藝術家與拍攝團隊的心思。

本港因疫情延至十月在大館舉行的第48屆香港藝術節,就首次將現場表演項目於網上免費播放,錄像亦會在大館的「洗衣場石階」投影牆播放,配合不同的現場裝置、工作坊和導賞,觀眾可即時對比現場演出與錄像版的不同,從另一角度感受作品。此舉吸引觀眾好奇心,亦同時帶動線上線下對藝術節的關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日在集古齋舉辦的「顏梅華書畫展」吸引城中藝術出版界眾多重量級人物到場,香港上海文化藝術交流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薩日朗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