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說粵語─今天已是著手思考保護粵語的時候嗎?

2020-11-18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G1.jpg

絕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既然是普遍存在,為什麼要提出保護呢?因為我們要為將來香港的角色定位未雨綢繆。

有資料指,全球有八千萬人的母語是粵語。有人說,粵語是語言,事實上粵語是漢語系統之中的其中一支方言。根據《基本法》,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正式語文。不過,中文可以用多種方言說話,香港的正式口語是什麼,法例則沒有正式確立。

至於香港普遍以粵語為母語,也並非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粵語又被稱為「廣府話」、「廣州話」,發源地是廣州一帶。香港與廣州距離百多公里,中間又隔開了一個東莞縣,才到了古時香港所屬的寶安縣。在古人的角度,香港與廣州距離可能已是千山萬水,廣府話或者粵語在香港普及是後來的事。

香港早年華籍居民大部份是移民而來,雖然大家都用中文,口音卻是來自五湖四海,最明顯的例子是,早年廣播電台中文新聞時段,分開粵、國、潮、客四個部份,加上電影,有粵語片,有國語片,另外也有香港人比較少人留意的潮語和廈語電影,市民南腔北調,各有所需,雖然市面語言以粵語佔優,但仍沒有確立統一的中文口語。

粵語被強化並成為通用語言,主因是免費中文電視節目的出現,它衍生了新的娛樂模式,而且主要對象是普羅大眾中的年輕人,使當時的新一代,縱然家中長輩說其他方言,他們更習慣說粵語,促成今天粵語的普遍流通。

粵語流通,變相也推動了中文傳媒習慣以粵語製作作品。香港的傳媒界和藝術界人士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粵語文化作品,不但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遠銷海外,賺取外匯之餘,也讓國際社會認識香港。香港的電視、電台、電影、舞台劇、傳統藝術作品,有不少取得大中華區以至國際的獎項。

特別的地方是,粵語是方言,以方言為節目語言,而海內外皆認受的機構和作品,世界上鮮有類似例子。

觀乎其他地區,例如上海,說上海話的人口逐漸減少;在福州,福州語的人口更少,在街頭上已少見有人用福州話溝通。在外國,英國的威爾斯文也面對使用人口驟降的問題。

近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大灣區其中一個概念,是把內地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融合成一個生活圈。

按此說,香港將會成為過億人口地區的一分子,在11個城市的人口融為一體時,大家用粵語的頻率是否如今天一樣呢?大灣區在內地的9個城市有多少常用粵語人口,筆者手上暫時沒有相關統計,但觀察所見,鑒於廣深兩地聚集眾多外來人口,普通話成為許多民眾的生活語言,廣州坊間也有意見,指即使土生土長的年輕人,也少了用粵語溝通。因應以上趨勢,是否需要及早未雨綢繆,思考在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期間,粵語得到保護?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