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以健康碼國際互認推動全球數字治理
所謂有危就有機,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中國率先成功控制疫情,但國際社會由於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導致封關鎖國成為常態,這是大家始料不及、難以置信的。相信在疫情前問各位,地球會不會再發生一次病毒大流行?所有人都會回答一定會,新病毒的出現屬必然。但沒有人會預料到,國際社會會因為一種病死率並不高的病毒而停止人員流動。事實上新冠病毒的病死率由5月高峰期一直向下,到現在大概是2.38%,但這是確診病死率,分母是確診者。但很多專家都認為,實際上有大批無症狀的患者或康復者並沒有確診,意味著分母其實被低估。如果按照西方專家實際感染者是確診者10倍的推論,那麼真實病死率可能只是0.3%不到,與當年西班牙流感的近10%無法比擬。但今次疫情引起的全球廣泛封關,卻是史無前例的做法。
吳桐山早在今年3月初就已經撰文指出,這其實是中國的一個機會,「中國應牽頭建立國際防疫協調組織。」我文中論及「既然這種病毒各國都染上了,怎麼防就必須有一個國際協調,大家坐下來談清楚,到底要以什麼標準來確定防疫的原則。例如設立高中低三種級別的風險,高風險地區就要14天強制防疫,中風險地區就要身體檢查和健康申報,低風險地區就可以正常出行。而且要有調整機制,每週或者每多少天按照數字調整風險評級。中國是最早發生疫情的國家,也是這次防疫經驗最豐富的國家,應該積極牽頭其他國家來建立這套機制。跳出防疫而言,不得不說這其實是中國擴大國際話語權的好機會。」
很高興,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時,提出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二維碼為形式的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要加強政策、標準對接,搭建「快捷通道」,便利人員有序往來,並希望更多國家參與。
事實上筆者早在3月時就建議這樣做,現在回頭看未免有點兒太早,但提出建言本來就應該具有前瞻性才有積極意義。但中國現在才提出建立國際互認機制,樂觀看是中國簡歷近一年的防控疫情,內部有了足夠的信心,有希望牽頭重啟國際正常往來。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殊不容易,太早推大家未有信心,太遲推大家可能更會觀望,觀望疫苗很快就面世了,是不是還有必要推健康碼國際互認?尤其是健康碼互認涉及不同國家的國民信息,在很多地方都是敏感話題,要建立這個互認機制,恐怕難道遠比讓各國人民打疫苗高。從消極角度而言,在疫苗有希望未來一兩個月面世的情況下,中國此時才提出建立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是否意味著疫苗普及注射仍需要很長時間,或者即使打了疫苗仍然要做檢測呢?
但無論如何,我是支持國家推動建立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的,在21世紀,掌握信息就是王道,這套機制的意義,是作為由中國牽頭建立全球數字治理規則的一次嘗試,其意義遠超防控疫情本身。如果中國真的可以走出一條全球合作進行數字治理的新路,無異於是對美國國際霸權的一項技術超越,情況就如同以數字貨幣超越美元霸權一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