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抗疫轉向 中國終與世界接軌
內地上周三公布「新十條」措施,歷時近3年的嚴格封控政策,終於轉向。此後各地不得採取臨時封控,跨地區人員亦不用再出示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無症狀及輕度感染者可居家隔離。
上述措施,內地民眾期待已久。國外大部分國家/地區早就實行,現在一次大轉向,中國終於重新與世界接軌;但往後因放寬管控而出現的「危機」,內地應做好宣傳教育,讓民眾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一場世紀疫情,再次考驗中國和世界的互動。過去3年內地從堅持「清零」,到現在間接默認要「與病毒共存」,經歷的就恍如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不斷探索是否應該堅守「符合國情」的政策,甚至不惜與世界主流脫軌。但幾經探索、實踐,中國最後仍然選擇融入世界,按「國際主流」的辦法解決問題。對中國來說,這應該是好事。
新冠疫情初起,北京考慮到病毒傳播力強,必須做好防範,尤其汲取了2003年SARS的教訓,內地以盡快找到傳染源頭、迅速隔離,並以嚴厲封控切斷傳播鏈,再加上頻密的核酸檢測,作為應付新冠疫情的主要措施。
世界在變 中國無理由依然故我
武漢封城,成功在短時間內遏制了病毒向全國擴散,官方形容為抗疫的第一場勝仗。隨之而來的,是全國繼續以封城或小區封閉式管理,作為抗疫「清零」的對策。
由於內地基層組織有強大執行力,嚴格封控收到成效,中國一度把染疫個案數字控制在極低水平。而在其他國家,疫情卻一發不可收拾,染疫和死亡數字都高得驚人。中國與世界比較,顯然是中國式防控勝了一仗。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新冠疫情並不如SARS般在短時間內消失。內地繼續執行嚴控政策,但世界大部分國家在疫情基本穩定後已開始轉向,逐步放鬆嚴厲措施,讓民眾生活回復正常。這段時間,內地跟世界仍然是各行其是,中國繼續堅持動態清零,但世界「主流」已轉向復常,準備與病毒長期共存。
內地處理各種問題,都有一套「中國方案」,按國情制訂對策,不盲從外國,這是務實做法。然而「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堅密相連」(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2019年9月27日),世界在變,中國斷無理由依然故我!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要緊隨內地「動態清零」方針,不能躺平、不作為;如果要通關,香港的防疫措施就應該緊貼內地。曾幾何時,香港更有人倡議要封城、要全民強檢,以「果斷」手法盡快達到「清零」目標。
說過了──香港與內地在體制上截然不同,內地的防疫措施,香港學不來,也沒法學,香港只能按自己的條件制訂抗疫政策。而香港的做法,主要是跟隨國際主流,不斷提高接種率、保護老人和兒童,輕症者可居家隔離,然後逐步放寬管控,恢復正常的對外交通和經濟活動。
鬆綁需面對連串挑戰 內地難避免
事實上,世界沒有一套公認的防疫標準,但人同此心,都希望生活盡快回復常態,內地的民情和民意相信亦如是。中國要與世界接軌,並不是一句空話。
世界在變,中國也要變。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大陸基本上是與世隔絕;再往上溯,明清兩代先後有海禁和閉關政策,中國自成一系,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但歷史告訴我們,這種方式行不通,而1978年的改革開放,正是中國回應世界挑戰給出的答案──中國必須與世界接軌,走入國際主流。
改革開放有風險,舊體制要大修整才能趕上世界。這次由中國式「動態清零」走向放寬管控,同樣要面對連串挑戰,其間的經歷也許非常痛苦,而這些經歷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試過,內地也難以避免。
從嚴控到放鬆,感染數字未來可能會大幅上升,對慣於「受保護」的內地民眾來說,可能會造成恐慌。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上周二在一個專題報告中表示,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第一波大規模衝擊到達高峰時,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後逐步回落,最終可能80%至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以國家14億人口計,如果90%人口受感染,即達到12.6億,數目十分驚人!
此外,如果大規模感染導致相當數量的人口死亡,對政府會造成巨大壓力,這也是內地一直堅持要嚴格管控的理由。專家指現在流行的變種病毒株毒性已大減,死亡率會下降,關鍵是老人需接受疫苗注射,加強保護。也有專家建議,內地應批准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入口,令防疫注射更有效。
當局須向民眾做好宣傳教育
對內地來說,放棄堅守動態清零,轉向放寬管制,其實是相當艱難的決定。防疫措施突然急轉彎,內地政府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導民眾在新措施下應該如何自處,包括什麼時候應該去醫院、什麼情况下可以自行家居隔離、家居隔離者可以得到政府什麼支援、政府有沒有熱線供民眾查詢、醫院會否提供遠程應診服務等等。
內地政府的管控能力極高,一般民眾的生活習慣「聽政府話」;如今在放鬆管控的新政策下,民眾很多時候要靠自己!「 新十條」下應該怎樣做,政府必須向民眾提供詳盡指引,避免民眾認為防疫措施「沒人管」!
對內地來說,當下的工作重點,應該從執行具體的管控措施,過渡到放寬之後做好宣傳教育,這方面我認為新加坡做得最好──該國是最早宣布「與病毒共存」、逐步復常的國家。在醞釀新措施出台前,新加坡政府由總理到各部長不斷公開講話,特別說明放寬之後每天感染個案必定大增,但民眾毋須恐慌,因為政府已做好準備。民眾知道應該留意什麼,也知道如何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宣傳教育的成功,令新加坡很早就開始復常,很多大型活動都陸續在當地舉行。
遲遲不願修正疫策 是否沒重視專家意見?
3年來跟新冠疫情搏鬥,國際社會已經有幾點共識,包括注射疫苗比率必須不斷提高,疫苗有效減低重症和死亡率,對保護老人尤其重要;新冠變種病毒株「殺傷力」大減,即使染疫數字上升,亦毋須過分擔憂;檢測方面,應該轉以個人快速抗原測試為主,頻密核酸檢測不應長期執行。
上述「共識」並非新發現,內地專家也應該清楚了解;然而大環境變了,為何內地遲遲不願修正嚴厲的防疫政策?是否專家意見得不到應有重視?
中國改變嚴格封控是好事,但政策轉變牽涉面廣,民眾未必有足夠心理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放寬管控也許會帶來極大衝擊!據媒體報道,「新十條」出台之後,北京的醫院就擠滿了看病的人,很多人都擔心會被傳染。前路多艱,但捱過了這一關,中國內地就可重新跟世界接軌,香港才真正稱得上復常。
文章原刊於《明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