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二十條」能否阻住疫情蔓延?

2022-11-14
 
AAA

111.jpg

中國官方11月11日發佈「二十條」優化冠病疫情防控措施後,輿論呈現兩種不同反響。有人稱讚這是「雙11」官方發給全民的「最大紅包」;有人擔憂放寬防控措施將導致疫情擴大,中國過去三年的努力可能就此破防。

支持者認為,在大多數國家對疫情放鬆管控甚至「躺平」的背景下,中國已難以獨善其身,尤其是嚴格防控給經濟社會帶來的衝擊已無法承受,經濟下滑導致各地財政困難,動輒封城、封區導致民怨沸騰,基層幹部苦不堪言,防控和維穩成本越來越高,放寬防控措施勢在必行。「二十條」發佈當天,A股港股中概股企穩反彈,人民幣匯率的貶值趨勢也被逆轉,說明「二十條」順應潮流,利好經濟。

擔憂者認為,中國近三年的嚴格防控政策卓有成效,病毒變異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貿然放寬將導致疫情蔓延擴大,給經濟社會帶來更大影響。疫情一旦蔓延全國,必將導致醫療資源擠兌,公眾只能自求多福。

官方的回應仍然是「既要」、「也要」。中國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雷海潮11月12日稱,總的要求就是要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做到既防住疫情,又儘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服務保障的影響。

話雖如此,防控政策明顯放寬卻是不爭的事實。比如隔離時間從原先的「14+7」天到「7+3」天,再到「二十條」的「5+3」天;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風險區的判定;取消國際航班熔斷機制等等。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解釋說,少了兩天集中隔離可以省出約30%的集中隔離資源,而不再判定次密接和中風險區,可以節約很多服務保障資源。

雷海潮強調,「二十條」是基於科學的認識,也是基於循證研究的新的成果,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而是要更加精準科學的做好疫情防控和處置工作。

但擔憂者的疑問是:此前嚴防死守的封城、封區措施,都不能撲滅疫情,放寬之後,又如何做到阻止疫情蔓延?

官方的回應則包括:做好常態化監測預警,提升整個冠病疫情監測的敏感度,切實做到風險人員的早發現和早管控;要完善地方應急處置體系,一旦發生本土疫情以後,措施要果斷、快速;對於特大城市和重點城市,要更加突出精細、精準、高效,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做好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的醫療救治能力的儲備等。

不過,「二十條」要落到實處並非易事。一些被封地區的民眾反映,「二十條」發佈後,他們所在社區仍沒有按照新規要求解封。

對地方政府來說,落實「二十條」確實有難度。比如如何確定零星病例,是幾個還是幾十個?高、低風險區確定和解除的具體標準是什麼?「二十條」要求不搞「一刀切」、「層層加碼」,但萬一疫情擴散,地方官員會不會還像以前一樣被追責?

可以說,「二十條」對地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精準防控,保證疫情不大規模蔓延,同時還要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恐怕誰也沒有把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從高層角度看,「二十條」當然不等於完全放開,而是要緩解此前嚴厲的防控政策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衝擊,儘快恢復經濟增長和正常對外交流,避免「發展是第一要務」被疫情掏空。

但「二十條」是朝着放寬疫情管控邁出的重要一步。這一步一經邁出,再要收緊將更加困難,只能朝着繼續放寬的方向前進。「二十條」取消了次密接的概念,縮短了密接者集中隔離的時間,下一步,很可能密接者也不再集中隔離,只集中收治確診感染者。再進一步,就是無需住院治療的確診感染者也可居家隔離,這時就接近放開了。

至於可能出現的疫情大規模蔓延,「二十條」也給出了應對之策。「二十條」要求加強醫療資源建設,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準備,增加救治資源,推進冠病病毒疫苗接種,加快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加強急救藥品和醫療設備的儲備,強化重點機構、重點人群保護等等,就是在為可能出現的疫情大規模蔓延做準備。

實際上,在封城、封區難以為繼,經濟下滑難以遏止,以及病毒傳染性雖強、毒性卻明顯減弱的現實面前,官方已很難繼續通過嚴厲管控措施阻止疫情蔓延。「二十條」放寬防疫措施,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選擇。

從輿論反映看,中國確實還有許多民眾對冠病病毒有強烈的恐懼,擔心疫情蔓延將給自己和親人帶來難以預計的傷害。如何減少民眾的擔憂,也是官方必須應對的課題。

但無論支持還是擔憂,中國已開始朝着放寬疫情管控的方向前進。即使「二十條」不能阻止疫情蔓延,官方也只能見招拆招,順勢而為,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尋求新的平衡,確保中國發展的勢頭不受疫情等因素的干擾和破壞。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