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50 年代的香港「第三勢力」
香港進入動盪期,美國被指為「外國勢力」介入香港所謂顏色革命。
連美國駐香港領事館幾個職員確診所謂冠狀 19 病毒,也被描述成抗拒隔離,但美國領事館隨即發表聲明,指為造謠。
50 年代初期,香港曾經是美國介入台灣政治的策劃基地。1948 年起,國軍大陸內戰節節敗退,國府高層、報人、工商界,有不願追隨蔣介石者流亡香港,在移民地苦雨淒風中棲身。
但由於英國殖民地這批高級難民,有顯赫人物,海內外有影響力,國共兩黨隨即競相「爭取」。中國現代史上最奇特的一次政治運動,即在香港上演。
其中青年黨領袖李璜、共軍粵系將領張發奎、民社黨領袖張君勱(詩人徐志摩原配張幼儀之兄),有意在香港另起爐灶,建立國共兩黨之外的另一支在野反對力量。
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興衰,美國政府為幕後主導者。華府以白宮的中國政策為藍本,國務院和中情局執行,各種派系由浙江出身的前行政院副院長、曾留學過德國、又加入過同盟會的學術官僚顧孟餘為主要策劃人。
顧孟餘先在廣州與代總統李宗仁商談。同期李宗仁已與蔣介石決裂,幕後贊同顧孟餘與其他黨派在香港另立勢力。顧孟餘成立了一個「自由民主大同盟」,李宗仁由以特別渠道先打本 20 萬港幣,另資助顧孟餘 3 萬港幣、一年後又加贈 6,000 美元。
但「大同盟」一在香港設辦事處,由於手頭現金充裕,先在九龍租了一層樓為寓所,賬目開始不清不楚。顧孟餘並無領導能力,大同盟中人也對於李宗仁的桂系聯手,表示懷疑。
1950 年,美國國務院巡迴大使翟士普由台北飛抵香港,指使美國總領事館支持香港華人建立第三勢力組織,並會見大同盟會員,與顧孟餘 Connect,正式由美國國務院認可。
從此,美國即向「大同盟」發放資金,「第三勢力」與其時在美國不得意的胡適、已去台灣的雷震等,遙相呼應。招攬了左舜生、司馬長風、許冠三、董時進等開辦刊物,翻譯大陸情資,並聯絡了逃亡香港的中共第一代領袖張國燾,由美國領事館政治部主任領導,報備殖民地政府政治部。
但英國人要面對深圳河以北的中共,葛量洪政府對此有一定戒心,生怕「第三勢力」在美國扶植下聲勢浩大,弄假為真。但在東京的麥克阿瑟也加入意見,號召香港民主反共人士團結,必要時在華南舉事起義,東京盟國總部遙相支持。
此外,在香港隱居的還有一名國民黨元老、蔣介石的老長官許崇智,許氏已歸隱多年,美國慫恿其領銜出山,但在張發奎的杯葛下,許崇智沒有出來。
香港「第三勢力」之失敗,在於一群中國人發生權力內鬥。顧孟餘先排斥張發奎和張君勱,張國燾亦退出同盟。蔣介石又向香港派出特務潛入組織。一時「第三勢力」內不知是人是鬼。顧孟餘率先退到柏克萊半退休。
但主要責任在於領導者的美國,不懂組織人事與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在香港派錢的官員級別過低,胡亂派發。
李璜去台灣寫回憶錄,指出香港的第三勢力良莠不齊。美國人派錢有時三五萬、有時十萬八萬,並無計劃。有一個叫劉震寰的人,騙取 6 萬美元,聲稱去廣東打游擊,其人卻在九龍新界未動。許崇智則拿了美國的錢,在石塘咀開飲宴。
美國 50 年代被「第三勢力」人士蒙騙,除了花冤枉錢、所託非人,英國人看在眼裡,一清二楚,不得不介入,向美國表示:中情局在香港資助的第三勢力活動,必需停止。
文章原刊於《CUP》。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