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杜琪峯是大導演用不著認識市場

2021-03-29
周顯
時事評論員
 
AAA

232 (4).jpg

日前,新晉演員游學修和老牌監製蕭若元就香港電影前途作出了辯論,然後,香港電台節目《鏗鏘說》中,大導演杜琪峯不點名地批評了蕭:「嗰位先生識搵食,但佢唔係識電影;佢黐住電影搵食,但唔係搞電影嘅人嘛。」

其後,蕭若元作出了回應,同意杜是香港No 1導演,但堅持自己就電影產業的看法。

在影壇打滾多年的監製田啟文在另一港台節目《視點31》的訪問,直言同意蕭若元的說法:要重返昔日港產片的光景,可能性是零,理由是在《國安法》下,很多劇情都不能拍,例如無法拍以臥底為主題的《無間道》,於是電影人只能避開大量題材,不斷拍警匪片。高先影院負責人曾麗芬也同意:「創作自由好重要,自我審查就好多嘢拍唔到。」

至於建制派導演高志森則認為:「港片擺喺本地已死,必須要喺中國咁大嘅電影市場,成為獨立嘅旗幟」,因此他支持發展「大灣區電影」,皆因大灣區的人口大過英國或法國。

首先,杜琪峯應該不懂得,也不用懂得電影市場:大導演用不著懂市場,正如劉德華、梁朝偉這些大明星也不用懂市場,這正如當年陳冠希用不著懂得溝女,他由於客觀條件太好,通常直接邀請女方上床。

如果要問電影市場,應找不懂拍片的投資者,例如「美亞娛樂」(391)的李國興,又例如專拍本土小成本電影的監製伍健雄,方有代表性。

至於香港電影究竟是不是已死,也用不著討論,皆因在幾年前,正值電影的大牛市,荷李活和內地電影均收到盤滿缽滿,爛片也大收,甚至台灣片在近年也翻生了,而香港本土電影,除了小部分大製作的警匪片外,幾乎全都死下死下。這好比一個人已在深切治療病房奄奄待斃,討論他究竟是不是個健康的人,根本是多餘。

說到電影市場,究竟甚麼是「市場」呢?電影只靠本土,就不是「市場」,所有的電影產業,尤其是像香港這樣的小地方,只有可以出口,把產品賣給外地,才能叫作「產業」,就像二千年前的港產片。如果拍電影只給本地人看,出不了維多利亞港,無論本地票房有多高,也不能說是有「市場」。

 

文章原刊於《am730》。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