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中國模式展示「三大力」

2021-05-04
 
AAA

45e51e1ba86c8c14cf4a04b0a31ae0f9.jpg

中國軍事科學院首席專家、全國政協委員王衞星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吸引力競爭力由何而來》,作者認為:中國模式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於它不是一種教條的學說,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事實上,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百年來艱苦探索,歷經坎坷。我們學過德國、日本,後來又學英國、法國、美國,再後來又學德國、意大利,之後又學了蘇聯。「西方的,我們都學遍了,但都碰壁了」。最後,回過頭來才認識到,不能邯鄲學步,忘了本色初心,必須走中國自己的路,走社會主義的路才是正道。中國模式並不需要與其它模式比較和競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章內容如下: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正處在兩個具有決定性意義且彼此相互影響的歷史交匯點上。其一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聲望影響正處在一升一降、此長彼消的歷史交匯點上;其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正處在即將破繭而出、全面突破的歷史交匯點上。兩個交匯點通過「十四五」的開局起步進一步緊密結合在一起。從今年「兩會」的國際關注度即能明顯地感受到,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蓬勃生機及其在國際社會中日益強勁的影響力吸引力競爭力。

一、社會制度變遷存在兩種方式

正如自然界存在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規律一樣,人類社會發展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正因為如此,迄今為止,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會制度都衹不過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而貫穿其中的一條歷史規律,就是因亂向治、治不忘亂,求治則興、廢治則亂。

國學大師錢穆在《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展現了中國歷朝歷代在建立之初的制度有效性,但它們又都不免於最終的制度衰敗而導致王朝潰敗與更迭。究其原因,或是在於沒有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或是因為貪戀以往的制度紅利、漸而偏執於制度依賴,而忽略了適時自新。中國之外的國家同樣如此,歐洲自羅馬帝國崩潰後,曾長期陷入「黑暗的中世紀」,近代以來則不斷發生內亂或者對外戰爭,直至20世紀中下葉後,才表現出較好的治理和穩定的秩序。西方國家也因此陶醉於自己的「制度優勢」,不再惕厲反思、與時俱進、開展制度革新。冷戰剛剛結束,美國學者福山便貿然提出「歷史終結論」,宣布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時代到來,就是這種志得意滿社會心態的典型表現。英國學者哈羅德·帕金卻在那時指出,「如果西方國家的社會精英們一味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幸災樂禍,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有可能在未來重演蘇聯和東歐國家剛剛遭受的命運:社會不滿、經濟內爆和政治崩潰。」二十多年後,美國、歐洲國家當前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混亂現象,正在驗證帕金的遠見。而與此同期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西方宣告「歷史終結」、分享「冷戰紅利」之時,東方的中國並沒有因為社會主義陷入低潮而就此跌落谷底、一蹶不起,反而是砥礪前行、守正創新,殺出了一條血路、開辟了一片新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而且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上也獨樹一幟,屹立東方。

不可否認,任何社會制度在產生之初都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能否持久存續、永葆健康和活力,則取決於該制度是否能夠適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並在其中扮演正向驅動、向治求治的角色。而一旦其逆世界潮流而動,即使一段時期內繼續存在,但終究難以逃脫「躺在歷史的軌道上,等待未來的列車從身上碾過」的命運。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制度變遷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為激進式制度變遷,即根本制度的更替,一種社會制度被另一種社會制度所替代;一種是漸進式制度變遷,即在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各種具體制度的不斷微調、改良與創新。從社會制度嬗變角度加以審視,新舊制度更替必然要經歷碰撞與競爭,要在各自的不斷實踐發展中向人類社會展示其進步性,並最終接受時代的選擇。實踐中,這一過程通常要藉助戰爭或重大突發事件這一制度優劣的試金石進行驅動、檢驗和加速。

二、中國制度在全球制度競爭中脫穎而出

人類「是生存還是毀滅」?400多年前莎士比亞曾提出類似的問題。今天,當新冠疫情被描述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危機,各國共同面對這場執政大考時,生存還是毀滅的選擇再次擺上了日程。

危機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心的得失,映射了制度的優劣。現實世界中,在應對全球新冠疫情的態度和方式上,世界已截然分成了兩部分:一個是社會主義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人類共贏;一個是資本主義美國奉行的以鄰為壑,一意獨善其身。一個是奮力拚搏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卻顯示出人定勝天的鬥爭精神和生命要得到平等尊重的人文關懷;一個是代表全球科技和經濟巔峰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卻暴露出視人命如草芥的自私本性。

「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當潮水洶湧時,你才能看到誰在真正乘風破浪。」疫情加深了世界對中美兩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比較和瞭解。當前,中國正取代某些西方大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中國穩定,世界和平;中國發展,世界繁榮,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最新民調顯示,在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和葡萄牙,逾60%的受訪者表示,已喪失對美國作為世界領導者的信任。德國和法國公開表態要反思政治體制和社會形態。1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達沃斯論壇視頻對話會上明確指出:「在面對社會不平等危機、民主危機、民主制度的可持續危機、氣候危機的情況下,現代資本主義模式已經無法運轉。此前形成的平衡和共識被這幾種危機的加速完全打亂。」法國已開始考慮國有化一些民生行業,而西方意識極其濃重的意大利不僅早就開始全盤接受「中國式方法」,甚至在醫療體系瀕臨崩潰之時希望中國醫療隊「全盤接管」醫院ICU系統。

2月25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發的《世界進入兩種政治競爭時代》一文認為:「全球化並沒有依照美國模式在政治上改變世界。大量證據已經表明『民主國家』的繁榮已經停止並且正在逆轉,未來世界將出現兩種彼此競爭的政府模式:拉平模式和利維坦模式。」「中國就是『利維坦』」。「拉平模式對利維坦模式競爭的吸引力之戰在很多新興國家展開。它迫使一些國家開始討論自己的價值觀。它們很快就會問自己,是想複制中國的成功,還是把英美當成典範。」

1月13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登的《中國在中西制度比較中勝出》文章指出:「長期以來,社會學家們一致認為,由個人自決、民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福利國家等要素組成的自由社會模式,是實現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理想之路。然而,結果卻不一樣。現有的自由民主國家已證明更加不穩定,更危險。事實證明,共產黨中國現有的政體非常成功。中國體現了一種新型的制度,已成為2020年制度競爭的合法勝利者。」

英國《金融時報》稱:「如果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高收入國家,那麼它將帶來一種全新模式。」一名外國專家長期觀察中國後,這樣評價:「良好的制度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激發了人民的創造力,成就了中國的繁榮。」疫情使全世界再一次看到:中國始終站在世界去亂向治、勵精求治的前列,是世界爭取光明前途的主要力量。正如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所說:「跟着美國就會走向戰爭,跟着中國就是走向發展。」西方資本主義是從自利逐利、掠奪擴張中發展起來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在立己達人、兼濟共贏中追求着自身崛起。

今年3月,《紐約時報》刊發知名記者和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中國不再尊重美國,他們有理由這樣做》的文章,在美國掀起一場圍繞中國的大辯論,有媒體稱:「美國已變成一個臃腫、無能的強盜政府,被巨大的不平等、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衹讓最富有者受益的經濟所困擾,政治體制賦予少數人以統治權;對新冠疫情的反應完全失控;城市陷入混亂,首都被洗劫;公共教育系統就是一場鬧劇;基礎設施就是個笑話;大規模槍擊件每月都會發生,包括在學校;由於泛濫的貪婪,金融系統處於崩潰邊緣;由於中央銀行每次印鈔救市,導致多次經濟崩潰;中產階級已被掏空,等待死亡,醫療保健系統像禿鷹一樣捕食他們;關鍵健康指標(壽命、嬰兒死亡率、肥胖)越來越糟,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也有評論說:「當中國在規劃下一個五年計劃時,我們正忙於兩黨鬥爭,一項1.9萬億美元的新冠病毒拯救法案在國會滯留數月後兩黨仍未達成共識;當中國衹花一周時間建造兩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時,美國人仍在討論口罩和漂白劑注射是否有效;當中國通過把最優秀的學生送到美國來大力投資技術和基礎設施時,共和黨人標榜市場經濟決定一切,並拒絕採取任何行動;當中國簽署世界上最大的經貿協定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時,美國退出了可能會孤立中國的TPP。」「我們憑什麼被尊重。」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否有影響力吸引力競爭力,並不是由自己界定的,而是經由歷史發展和人類實踐得出的結論。社會制度的優劣,不在於自己標榜如何「偉大」「普適」,而在於每逢歷史關鍵時刻,你做出的最終選擇,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心的向背。其中,災難又是最好的試金石。人類是「生存還是毀滅」?世界選擇什麼樣的治理方式?各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世界各國人民會在治亂對比中強化自己的判斷,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藉鑒他國的經驗模式,形成自己的路徑選擇。

三、中國制度的勝出當之無愧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影響力吸引力的競爭一直非常激烈。自1989年東歐劇變及至蘇聯解體起,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社會主義制度受到普遍質疑。對制度的質疑,又動搖了對道路、理論、文化的信心。一段時間以來崇拜西方之風盛行,特別是在知識界,有的人言必稱美,有的人甚至直接成為了西方制度的代言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重錘反腐,衝破障礙,迎戰風險,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進行全面重構重塑,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經過南海鬥爭、東海維權、反擊美國貿易戰、抗疫鬥爭和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等偉大鬥爭、偉大實踐,「四個自信」不僅為全體中國人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為世界各國人民立起了可供參照的路標和燈塔。衹要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則標誌着人類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個龐大而充滿希望的數字。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是蘇東劇變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誰更具優越性的一次大檢閱,直觀驗明了哪一種制度更符合人類的共同福祉。截至北京時間2021年4月21日時20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纍計確診新冠肺炎142237637例,其中死亡3033084例。其中,作為世界最發達國家的美國,纍計確診31739932例,纍計死亡567736例,高居榜首。難怪不久前接替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的拜登會不無悲傷地稱,「一年來因疫情喪生的美國人數超過一戰、二戰和越戰裡喪生的總人數。我們因病毒失去的生命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還要多。」並下令美國所有聯邦建築降半旗5天。對美國而言,這是在向逝者致哀,但在世界上更多人看來,這是在向事實偃旗低頭,真正隨之降下的是曾經的制度榮光。

與美國在新冠疫情中應對無方相對照,中國不僅在抗擊疫情中交出了令人羨慕的答卷,而且在應對全球性難題--消滅貧困方面也為世界做出了表率。就在中國取得抗疫鬥爭基本勝利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自此,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不僅兌現了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諾言,而且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中國歷史上幾個「盛世王朝」也沒有完全解決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縱觀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習近平語),這是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但從長遠看,隨着幾億中國人的絕對貧困一起擺脫的,將還有世界上更多人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觀望和猶疑。

四、中國制度優勢吸引世界目光

正如基辛格所預言「新冠將會永久改變社會秩序」;「中國已成為全球力量平衡的最大贏家」;「中國模式可能會影響發達國家迄今的主流思想」。美國權威政治評論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西方先賢們設計的『理想制度』,卻淪為黨派鬥爭的工具,相互掣肘,互相拆台,在野黨不遺餘力地製造各種麻煩和障礙,來阻礙執政黨的政策順利實施……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嚴重的內耗,以及美國社會內部,社會不同階層的分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漸趨於成熟和定型。「每過五年,中國就規劃一幅發展藍圖。」新近頒佈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了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的行動藍圖,開啟了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開始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有外媒感嘆:「當許多國家還在努力為今後幾周做規劃時,中國已經設置未來15年的議程。」

在世界上很多人看來,中國模式的一個關鍵亮點,就在於對未來的良好感知、把握和設計能力。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私下對中國領導人講:「你們是以長期時間、長時段在計劃著國家的發展,而我們做不到。我們是政黨輪流執政,本屆政府衹管本屆政府的事,不可能一屆一屆地幹下去。你們可以按照最大的民眾意願來考慮發展,我們必須考慮我們代表的政黨利益和支持者的最大民意。你們是一黨執政,可以按照黨的意圖幹到底,不管換屆不換屆,換人不換人,一件一件幹到底。我們再換一個總統就不是那回事了。」

原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民主德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埃貢·克倫茨在《我看中國新勝利》一書中寫道:「中國願景的長期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的領袖把願景目標投射到21世紀中葉,我沒有見到全世界還有哪個政治家能做到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從「一五」到「十四五」,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對此,「21世紀社會主義」理論創始人迪特里希總結認為:「中國正走在一條無比正確的軌道上,它是為世界提供另一種選擇的希望。……國際舞台就像一個足球場,衹要有新選手上場,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人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進行比較,接下來,大家會跟隨、模仿那個最佳選手,它所在的隊伍也會擴大。」

中國模式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於它不是一種教條的學說,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事實上,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百年來艱苦探索,歷經坎坷。我們學過德國、日本,後來又學英國、法國、美國,再後來又學德國、意大利,之後又學了蘇聯。正如習近平所說:「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改變。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積貧積弱,列強依然在中國橫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習近平語)「西方的,我們都學遍了,但都碰壁了」。最後,回過頭來才認識到,不能邯鄲學步,忘了本色初心,必須走中國自己的路,走社會主義的路才是正道。中國模式並不需要與其它模式比較和競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位荷蘭學者講:「在許多國家,一個總統一個想法。在中國,一句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用了幾十年,而且代代用,代代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是以人民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習近平語)放眼世界,百年政黨有之,而經歷百年不衰,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少有。中國共產黨處大國之勢,行強國之道,無疑是個中翹楚、時代先鋒。究其原因,什麼都有可能變,但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中國模式的不竭活力來源於此,中國道路的光明前景可期於此,中國制度的比較優勢植根於此。

歷史發展表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的一大貢獻。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已成為人類社會新的分水嶺,而與歷史大變革時期一切代表未來的新興事物一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這場災難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將在歷史的反復檢驗中得到一再確認。

習近平講:「所謂的『中國模式』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鬥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廣而言之,即:中國道路是中國模式的實質,中國理論是中國模式的靈魂,中國制度是中國模式的根基,中國文化是中國模式的底蘊。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道路,伴隨而來就是:中國成就纍積為中國奇跡,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模式,中國特色描畫出中國願景。歸根到底,如何在中國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模式的不變主題。它不但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使命追求,也是全體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加強的自覺自信。

如今,中國制度優勢正如磁石一樣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被世界各國認同。新加坡《商業時報》稱:「中國正在慢慢打消中國終將『西方化』的想法,反而更多的人開始渴望中國方式。中國走在讓西方『中國化』的道路上。」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為其他國家和民族發展振興帶來了新的選擇、啟示和路徑。許多國家爭相研究中國道路與中國文化,力求為本民族本國家的振興助力。可以預見,中國模式也必將成為世界發展新的希望,會被越來越多國家選擇或吸收。在時間上,這個選擇吸收過程將會形成兩個彼此銜接的遞進階段:一個是2035年前後的局部轉換期,即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際;一個是2050年前後全面勝出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

新中國成立後,1962年1月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說:「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主義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衹要我們不犯戰略性錯誤,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最有影響的經濟體,當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東西方優劣地位互換,勢必在世界範圍內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屆時,國際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將會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新時期。

目前,這種演進趨勢已經日漸形成,並化成一個個火種向世界各地持續蔓延,最終將極可能會像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描述的那樣:「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中國,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在中國保持不變,而且要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註:本文是作者分別在全國政協社科界別小組會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總趨勢」讀書討論中的發言,有改動。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