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電子消費券有著深遠的正面意義

2021-06-22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6-22 at 10.51.03.jpeg

香港疫情漸見改善,政府也打算在下月推出電子消費券,目的不單單是補貼市民生活,更重要是鼓勵市民「齊齊消費、帶旺經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父親節當日也身體力行,頂著烈日到旺角花園街光顧路邊小販,分別用AlipayHK及八達通支付消費。

今次派電子消費券,政府動用360億港元,720萬人受惠。在消費券計劃公佈之初,一度有人埋怨5000元的金額不足,但現在看來,政府的5000元如果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短期可以刺激商戶推出優惠搞活市場氣氛,中長期可以普及電子支付方式、豐富消費場景,對本港經濟或能有深遠的正面意義。

消費券計劃公佈以來,被政府選中的四大電子錢包紛紛公佈優惠,號稱活躍用戶最多的其中一個電子錢包公佈涉逾10億元的優惠,讓市民每日額外獲得5000加碼賞,主要都是爭取各大主要商戶疊加讓利,讓市民用消費券的時候更「着數」。按照這種方法,市民得到的實惠其實遠不止5000元。加上消費券本身有期限,最遲明年1月31日到期,也就是只有半年時間,應該可以引爆本地消費在這幾個月衝上一個高峰。

根據筆者接觸的圈子,對於如何花費消費券,年長一輩傾向八達通,認為去公共交通費用補貼機拍卡可以搞掂,不用依賴智能手機;年輕一輩則傾向手機電子錢包,認為消費場景較多、優惠多且清晰,可以將「着數」最大化。相信財爺之所以又用AlipayHK又用八達通,都是想取個平衡,兩邊都不得罪。

消費券入八達通搭車難做大個餅

這裡也凸顯出建基於互聯網的電子錢包的優勢,那就是方便直觀地將消費券和商戶優惠掛鈎,每一筆消費都清楚明白,而且線上線下的支付場景豐富,想像空間較傳統的八達通大。至於用八達通登記電子消費券的優勢,我留意到傳媒有一個說法,那就是用八達通搭車,可以用消費券用作公共交通車費,亦可領取公共交通費用補貼,即等同獲雙重補貼。我認為這個「優惠」存在誤讀。

首先,我們用現金增值八達通,然後搭車,超過200元部分的三分之一獲得政府補貼,一直如此,這項補貼與電子消費券無關,也不會因為電子消費券而變多或變少。這與手機電子錢包那些與消費券掛鈎的商戶優惠不一樣。其次,很重要的一點,你不會因為有了消費券而去多搭車。所謂刺激消費,是你平時花1000元,在政府補貼下你會花2000元,這才能起到刺激作用。例如財爺去買運動襪,有了消費券可能多買幾對。但搭車不是我們消費的目的,只是工具。你每個月花1000元搭車,難道入了消費券去八達通之後,你會每個月花2000元搭車?我上下班、購物、訪友的交通需要就那麼多,難道會沒事搭車去遊車河?如果沒有這項需要,免費我也不會去搭車吧,有時間倒不如在家打遊戲。所以這多少有點違背消費券刺激市民多花錢的本意,起不到做大個餅的作用。

長遠而言,派發電子消費券可以快速普及電子支付系統,對本港長遠的消費場景和金融科技發展也十分重要。你看財爺專程到訪長者智能手機學習班,就是希望激勵長者學習使用手機支付程式。因為電子支付與網上銷售已是全球未來的主流方向,也是未來的增長動力,這樣可以打通線上線下的支付場景,加速本港電子支付平台的搭建和數碼經濟的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發放消費券是二次分配,政府收入減少,個人收入上升。在經濟收縮情況下,發放消費券就得依靠財政儲備,因而香港財政儲備將會下降至約8千億港元水平。因此,發放消費券可視為用財政儲備支付居民收入和避免GDP過度收縮。從財政儲備的功能來考慮,那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財政收入和赤字長期得不到改善,就值得關注了。

    吳幼珉  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