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嫦:楊潤雄可能是特區史上最為難的局長
今天的香港,不僅是七百萬人的香港,也是十四億中國人民的香港。作為教育局局長,說話既要照顧香港人的想法,又必須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難啊。稍一不慎,兩面不是人。
說的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國家教育部六月二日聯同廣州大學學者,就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於北京發表一系列報告,其中的《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增強語言與國家認同」,因此儘管能說普通話的香港人已較十年前大幅提升,國家教育部還是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政府,應該明確界定普通話與簡化字的法律地位,並把普通話適度加入本港的考評體制,這是明明白白的政治任務。然而信息到了楊潤雄那裏,卻有不同的解讀:六月十日,楊潤雄出席公開場合時說香港和大灣區城市的交接漸多,對學生來說,學習普通話及簡體字對他們未來發展是百利而無一害。他是從經濟的層面出發,把語言視作工作的工具,又或是一把刀,不是有句話嗎:「周身刀,張張利」,學習普通話讓自己多把刀,對工作自然有好處。
可能有人會質疑:從政治出發與從經濟角度出發,還不是一樣?
結果是不是一樣不知道,但過程肯定不同。從政治出發的話:香港既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作為香港人就該學普通話,擁抱國家政策就是正道。從經濟的角度就不同了:如果普通話只是一項「揾食工具」,那就要容許同學做出不要這種工具的決定。事實上楊潤雄自己的子女讀的就是國際學校,近年去了外地升學,他顯然沒有為子女選擇要普通話這把「刀」。
我建議楊局長先想清楚自己的立場再公開講話,不然最後誤解了國家教育部的建議,卻又同時招來市民嫌棄,兩邊夠不着。作為特區政府的問責官員之一,楊局長向全港市民推普是無可厚非的,不必避開政治任務的議題:香港需要支持大灣區發展,市民應多學習普通話,以便與內地「說同話」;然而學習普通話並非強硬性規定,《基本法》承諾讓香港市民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原則下,香港社會是可以發展本地通用的粵語的,市民大可以放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