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愉婷:禁令「加辣」恐釀反效果教育才是控煙成敗關鍵
政府為達致2025年把吸煙率降低至7.8%的目標,早前《控煙策略諮詢文件》提出多項措施,包括提高煙草稅、禁向指定年份以後出生人士賣煙、禁止俗稱「火車頭」的邊行邊吸煙行為、擴大法定禁煙區範圍等。當局表示為免加重醫療系統負擔有必要推行上述控煙措施,但這些措施不少成效成疑,最關鍵的教育部份更是着墨不多、建議流於表面空泛。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發現要讓青少年擺脫惡習,嚴加禁制往往適得其反。就以學生打機成癮為例,教師或家長要控制其遊玩時間、奢求令青少年一步到位戒除不但非常困難,更容易損害彼此關係,他們可能改為到朋友家、網吧或遊戲機中心玩電子遊戲。再者,學校就一些不當行為推行太強硬禁令,反而容易刺激一些反叛期的年輕人挑戰權威、嚐禁果。故理想的做法是了解其沉迷成因,例如會否是在學業、人際關係上遭遇挫敗而希望在遊戲中尋找滿足,從問題根源入手後,給予學生空間和時間,逐漸減少打機的時間。不少成功的案例都是引入行為治療,幫助學生重建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習慣;筆者就接觸過有學生發現打籃球更有滿足感,然後漸漸減少打機。
同樣道理,透過提高煙草稅、甚至終身禁煙令等行政措施去控煙,只會事倍功半,浪費大量抽查人手去執行禁令的行政資源。對於已有煙癮的人士而言,是否真會因這些措施就不再吸煙?恐怕他們屆時只會改投私煙懷抱,因不但價格低,購買時又不會審查其出生年份。值得注意的是,諮詢文件提出四大策略,竟然把「重教育、助戒煙」放在最後,而且教育部份着墨極少,戒煙方面亦只提出了例如「通過基層醫療系統加強戒煙服務」等空泛的戒煙措施。
政府於無煙教育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首先無煙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比重應有所提高,除了禁煙團體舉辦講座和巡迴劇場外,學校亦可以加強相關措施,例如提高課時、引入評核機制確保學生明白吸煙的禍害。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去年一項研究顯示,有58.8%受訪小學生表示與吸煙者同住,並有45.8%表示在過去7天曾在家中接觸二手煙及三手煙,可見無煙教育不能局限於兒童,亦要將無煙信息推廣至家庭。學生的父母或監護人有吸煙習慣,孩子往往耳濡目染,不但對煙味沒那麼反感,還會認為吸煙沒甚麼大不了。故政府應與社區組織、關愛隊、非政府組織合作,輔導有吸煙習慣旳父母,讓其明白避免於子女面前吸煙的重要,並了解恰當的吸煙禮儀,平日避免作出影響到非吸煙人士的行為,特別是令途人厭惡的「火車頭」邊行邊吸煙。
政府今年初已一次過大幅增加煙稅,理應有更多資源可投放至控煙政策,當中教育與戒煙就是急需增撥資源的部份。當局可聘請更多人手加強對戒煙服務的支援、宣傳、專業培訓等,令煙民更容易接觸到相關服務,加強對年輕人的預防及戒煙工作;另一方面可考慮引入追蹤煙民戒煙成效或表現的服務,配合教育及獎勵並行的機制,提升計劃成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